第一章 概述 1
1.1 失效的分析和预测 1
1.1.1 失效分析 1
1.1.2 固态高聚物 2
1.2 力学失效现象 4
1.3 弹性模量 7
1.3.1 模量和测量 7
1.3.2 影响弹性模量的因素 9
1.4 断裂力学 11
1.4.1 断裂的能量分析 11
1.4.2.1 恒定负载 12
1.4.2 裂纹板模式 12
1.4.2.2 恒定变形 14
1.4.3 裂纹尖附近的应力 15
1.4.4 应力强度因子K1计算 15
1.4.5 J积分 17
参考文献 19
第二章 屈服特性 20
2.1 各向同性高聚物的屈服特性 20
2.1.1 应力-应变曲线 20
2.1.2 屈服标准和静压的影响 22
2.1.3 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屈服点的影响 24
2.2 各种形态和分子结构下的屈服特性 26
2.2.1 无定形聚合物和结晶型聚合物 26
2.2.2 取向聚合物 28
2.3.1 颈缩和冷拉 30
2.3.1.1 颈缩 30
2.3 屈服失效 30
2.3.1.2 冷拉 31
2.3.2 银纹 32
参考文献 34
第三章 冲击与断裂 35
3.1 冲击试验 35
3.1.1 摆锤式 35
3.1.2 落锤式 37
3.1.3 拉伸冲击 39
3.2 影响冲击性能的因素 39
3.2.2 试样缺口与应力集中因子 40
3.2.1 试样和试验的影响 40
3.2.3 温度的影响 42
3.2.4 冲击速度的影响 43
3.2.5 取向的影响 43
3.2.6 聚合物和橡胶增韧 44
3.3 冲击断裂 45
3.3.1 线弹性冲击机理 45
3.3.1.1 断裂能量 45
3.3.1.2 力-位移曲线 48
3.3.1.3 断裂形式和断裂表面 49
3.3.2 粘弹性脆化机理 49
3.3.2.1 断裂实验 49
3.3.2.2 断裂应变与应力 50
3.3.2.3 最小断裂能量 51
3.3.2.4 脆性断裂的临界值 52
3.3.3 弹塑性的断裂韧性 53
参考文献 54
第四章 蠕变与松弛 56
4.1 粘弹性力学及其应用 56
4.1.1 线性粘弹性 56
4.1.2 粘弹性模式 57
4.2 静态测量 60
4.2.1 蠕变和松弛的测量 60
4.2.2 叠加原理 62
4.2.2.1 应力或应变响应的叠加 63
4.2.2.2 时间-温度叠加 64
4.3 粘弹性材料的破坏 66
4.3.1 破坏现象 66
4.3.2 影响蠕变和松弛性能因素 67
参考文献 69
第五章 疲劳失效 70
5.1 疲劳寿命 70
5.1.1 持久极限 70
5.1.2 疲劳试验 71
5.1.3 塑料件的极限条件 73
5.2 疲劳机理 74
5.2.1 疲劳起因 74
5.2.2 疲劳裂纹的初始化 75
5.2.3 疲劳裂纹的扩展 76
5.2.3.1 疲劳寿命计算 76
5.2.3.2 每次循环的裂纹扩展量 78
5.3 裂纹层理论 81
5.4 冲击疲劳 83
参考文献 84
第六章 力学致热和环境失效 85
6.1 力学致热 85
6.1.1 原理和实验 85
6.1.2 动态力学分析 90
6.2 气体环境中的力学性能 92
6.2.1 气体与聚合物 92
6.2.2 气体环境下裂纹 96
6.3 环境应力裂缝 99
6.3.1 失效机理 99
6.3.2 裂纹的生长 102
参考文献 103
第七章 摩擦与磨损 104
7.1 概述 104
7.2 摩擦 106
7.2.1 滑动摩擦的理论和测试 106
7.2.2 静态和动态摩擦系数 109
7.2.2.1 静态摩擦系数 109
7.2.2.2 动态摩擦系数 110
7.2.3.2 滑动速度 111
7.2.3 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 111
7.2.3.1 表面接触压力 111
7.2.3.3 温度和湿度 112
7.2.3.4 表面粗造度 114
7.2.3.5 pv值 115
7.2.4 材料结构对摩擦性能影响 116
7.2.4.1 原子排列 117
7.2.4.2 相对分子质量 118
7.2.4.3 结晶状态 118
7.2.4.4 分子链取向 119
7.2.5 滚动摩擦 119
7.3.1.1 理论和实验 122
7.3.1 粘着磨损 122
7.3 磨损 122
7.3.1.2 影响因素 124
7.3.1.3 转移膜和PTFE 125
7.3.2 磨蚀磨损 128
7.3.2.1 形态学磨蚀理论 128
7.3.2.2 自由状态磨料的磨蚀 130
7.3.2.3 被结合磨料和冲击磨料的磨蚀 131
7.3.2.4 力学磨蚀理论 131
7.3.3 疲劳磨损 133
7.4 高聚物复合材料的摩擦和磨损 134
7.4.1 分类和性能 134
7.4.2.1 工作参量 139
7.4.2 影响因素 139
7.4.2.2 环境因素 140
参考文献 142
第八章 熔合缝的力学性能 143
8.1 熔合缝的生成 143
8.1.1 生成原因 143
8.1.2 熔合机理 145
8.1.3 实验研究 146
8.2 熔合缝的力学性能 148
8.2.1 聚合物 148
8.2.2 改性聚合物和混合物 152
8.3 熔合缝性能改善 155
参考文献 156
第九章 注塑件的取向、残余应力和体积收缩 157
9.1 取向 157
9.1.1 实验技术 157
9.1.1.1 热收缩法 157
9.1.1.2 双折射法 158
9.1.2 取向的组成 159
9.1.2.1 流动诱导取向 159
9.1.2.2 温差诱导取向 161
9.1.3 无定形塑料注塑件的取向 163
9.1.3.1 取向的分布 163
9.1.3.2 取向与流向工艺参量关系 164
9.2.1.1 钻孔法 165
9.2.1 实验技术 165
9.2 残余应力 165
9.2.1.2 去层法 166
9.2.2 残余应力的组成 167
9.2.3 注射工艺条件的影响 168
9.3 密度分布和体积收缩 172
9.3.1 密度分布 172
9.3.1.1 骤冷试条的密度分布 172
9.3.1.2 注塑工艺条件的影响 172
9.3.2 体积收缩 174
9.3.2.1 无定形聚合物注射模塑的体积效应 174
9.3.2.2 注塑工艺条件的影响 179
参考文献 180
第十章 复合塑料的失效 181
10.1 概述 181
10.2 复合规律与力学效果 182
10.2.1 粘度和弹性模量 182
10.2.2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184
10.2.3 冲击强度 187
10.3 热性能 187
10.3.1 热变形温度 187
10.3.2 热膨胀系数 188
10.4 其它力学性能 190
10.4.1 蠕变与应力松弛 190
10.4.3 动态力学性能 191
10.4.2 磨损和疲劳寿命 191
10.5 泡沫制品的失效 193
10.5.1 泡沫体的力学特征 194
10.5.2 结构泡沫体的模量 195
10.5.3 合成泡沫体的模量 196
参考文献 197
第十一章 纤维增强塑料的失效 198
11.1 纤维增强塑料的力学性能 198
11.1.1 弹性模量 199
11.1.1.1 单向长纤维 199
11.1.1.2 单向短纤维 200
11.1.1.4 二维和三维的随机取向纤维 201
11.1.1.3 拉力与纤维取向成角度 201
11.1.1.5 粘流态纤维增强塑料的粘度和纤维取向 202
11.1.2 强度 203
11.1.2.1 单向纤维 203
11.1.2.2 层合板 205
11.1.3 热性能 206
11.1.4 疲劳性能 207
11.1.5 蠕变性能 209
11.2 纤维增强塑料的失效 209
11.2.1 界面脱粘的微观力学 209
11.2.2 冲击失效 212
11.2.3 剪切失效 214
11.2.4 压缩失效 215
参考文献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