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原始婚姻家庭形态 1
一、探索之路 1
(一)我国古代学者的社会进化观 1
(二)近代世界对原始婚姻家庭形态的研究 6
(三)探求中国史前婚姻家庭形态之路 10
二、原始婚姻 14
(一)前婚姻社会非规范两性关系 15
(二)血缘群婚 19
(三)氏族外婚 27
(四)对偶婚制 35
(五)个体婚制的发生与确立 41
三、氏族组织 53
(一)母系氏族 54
(二)父系家族与父系氏族 62
第一章 古代婚姻家庭制度概说 81
第一节 古代婚姻家庭制度范畴 81
一、古代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内容 81
(一)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 81
(二)古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容 83
二、古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类型 87
(一)中国古代婚姻家庭制度的时间界限 87
(二)古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 88
第二节 古代婚姻家庭规范形式 98
一、奴隶制社会的礼和刑 98
(一)礼 98
(二)刑 101
二、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法律渊源 102
(一)法 102
(二)律 103
(三)令 107
(四)例 109
第二章 宗法制度与婚姻家庭 113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演进 113
一、宗法制的产生与奴隶制宗族制度 113
(一)宗法制的产生 113
(二)奴隶制社会的宗族组织 116
(三)奴隶制宗族制度的主要特征 120
二、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 125
(一)封建社会家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25
(二)封建家族制度的主要特征 127
第二节 宗法制下的父系家长制 131
一、奴隶制宗族制下的家父权 131
(一)父之地位 131
(二)父之权力 133
二、封建家族社会的家长制 135
(一)家、户与家长 135
(二)家长与尊长的权利和义务 136
三、父系家长制下子女的行为准则 142
(一)礼制中的“孝” 142
(二)封建法律中的“恶逆”与“不孝”罪 143
第三节 宗法制下妇女的地位 147
一、奴隶制宗族制下的妇女 147
(一)妇女的社会处境 147
(二)妇女的家庭地位 150
二、封建制家族制下的妇女 154
(一)封建道德对妇女的束缚与摧残 154
(二)封建法律对男尊女卑的肯定与保护 163
第三章 古代婚姻制度 172
第一节 婚姻观念、政策及管理体制 172
一、古代婚姻观念 172
(一)婚姻的意义 172
(二)婚姻的观念 175
二、古代婚姻政策 181
(一)一般婚姻政策 181
(二)特别婚姻政策 184
三、古代婚姻管理体制 186
(一)奴隶制社会的婚姻管理体制 186
(二)封建制社会的婚姻管理体制 186
第二节 结婚制度 187
一、结婚实质要件 187
(一)主婚与媒妁 187
(二)适婚年龄 193
(三)同姓不婚 198
(四)尊卑不婚 202
(五)禁有妻更娶 204
(六)其他婚姻禁例 206
二、结婚程序要件 213
(一)婚礼及其变迁 213
(二)婚约 222
三、聘币 232
(一)礼制中的聘币 232
(二)法制中的聘币 234
四、准婚姻行为——纳妾 236
(一)纳妾的源流 236
(二)纳妾的条件与程序 242
第三节 离婚制度 244
一、婚姻无效与婚姻关系的终止 244
(一)婚姻的无效 244
(二)婚姻关系的终止 246
二、出妻制度 252
(一)出妻的特点 252
(二)出妻必备条件 254
(三)出妻限制条件 261
(四)出妻程序 263
三、义绝制度 265
(一)义绝的特点 265
(二)义绝的条件 266
四、和离制度 268
(一)和离的特点 268
(二)和离程序 271
五、其他法定离婚制度 272
六、离婚的效力 273
(一)身份方面的效力 273
(二)财产方面的效力 277
第四章 古代亲属制度 282
第一节 亲属的分类及拟制 282
一、亲属的范围与分类原则 282
(一)亲属的概念 282
(二)亲属分类原则 283
二、亲属类别与称谓 285
(一)宗亲 285
(二)外亲 288
(三)妻亲 289
(四)妾之地位 290
三、亲属的拟制 293
(一)古代亲属拟制的特点 293
(二)立嗣与立嫡 296
(三)非亲属收养 299
第二节 服制 300
一、服制的性质及特点 300
(一)服制的性质 300
(二)服制的特点 301
二、服制的内容 302
(一)丧服的分类 302
(二)五服的范围 304
第三节 亲属关系的效力 309
一、刑事法方面的效力 309
(一)荫庇制度 309
(二)缘坐制度 311
(三)容隐制度 315
(四)留养制度 318
(五)亲属互犯 321
(六)其他规定 324
二、财产法方面的效力 328
(一)亲属与物权 328
(二)遗产继承 334
三、行政制度方面的效力 338
(一)世袭与封爵 338
(二)官吏侍亲 341
(三)假宁制度 342
(四)回避制度 345
附图 348
后记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