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篇 行政设置 39
第一章 疆域沿革 39
第一节 地理位置 39
第二节 境域变迁 39
第三节 隶属沿革 40
第二章 古城要寨 41
第一节 古城 41
第二节 要寨 42
第三章 行政区划 43
第一节 明、清时期 43
第二节 民国时期 4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45
第二篇 自然环境 53
第一章 地质 53
第一节 地层 53
第二节 褶皱、断裂 53
第三节 岩浆岩 54
第四节 矿藏 54
第二章 地貌 55
第一节 地貌特征 55
第二节 分区地貌 55
第三章 气候 57
第一节 光照 57
第二节 气温 58
第四节 降水 60
第三节 地温 60
第五节 冰冻 61
第六节 气压 61
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 61
附:水旱灾害年表 62
第四章 水文 65
第一节 河流 65
第二节 地下水 66
第三节 主要水文特征 68
第四节 水质 69
第五章 土壤植被 69
第一节 土壤 69
第二节 植被 71
第一节 哺乳类 73
第六章 野生动物 73
第二节 鸟类 74
第三节 鱼类 74
第四节 两栖类 76
第五节 昆虫类 77
第三篇 经济综述 81
第一章 经济结构 81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81
第二节 产业结构 83
第三节 分配结构 85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 86
第二章 经济发展 87
第一节 发展速度 87
第二节 生活水平 88
第一节 计划管理 91
第三章 综合经济管理 91
第二节 物价管理 93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 95
第四节 劳动管理 98
第五节 物资管理 102
第六节 统计管理 104
第七节 计量与标准化管理 106
第八节 审计监督 107
第四篇 农业 111
第一章 粮食作物 111
第一节 水稻 111
第二节 旱粮 115
第一节 茶叶 116
第二章 经济作物 116
第二节 棉麻 117
第三节 油料 117
第四节 水果 118
第五节 瓜菜 118
第三章 畜牧水产 119
第一节 畜类 119
第二节 禽类 121
第三节 鱼类 122
第四章 农业机械 123
第一节 耕运机械 123
第二节 植保机械 124
第三节 排灌机械 124
第四节 收割机械 125
第五节 加工机械 125
第六节 农机管理 126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28
第二节 经营体制 128
第五章 乡镇企业 128
第三节 行业门类 130
第六章 水利 134
第一节 蓄水 134
第二节 引水 135
第三节 提水 135
第四节 水土保持 136
第五节 水利管理 136
第七章 集体农业经济管理 137
第一节 生产劳动管理 137
第二节 财务管理 138
第一节 林地、树种 141
第五篇 林业 141
第一章 森林资源 141
第二节 森林蓄积 143
第三节 林副产品资源 145
第二章 营林 146
第一节 种、苗 146
第二节 造林 148
第三节 抚育 150
第三章 森林保护 152
第一节 森林防火 152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154
第三节 制止滥伐毁林 155
第四章 木材生产经营 156
第一节 采伐 156
第二节 运输 157
第三节 木材购销 158
第四节 林副产品生产 159
第五章 林区建设 160
第一节 交通建设 160
第二节 开发边远林区 161
第三节 基地建设 162
第六章 林政管理 163
第一节 林木采伐监督 163
第二节 木材市场管理 163
第三节 资金管理 164
第一章 烟叶生产 171
第一节 品种 171
第六篇 烟草 171
第二节 种植 172
第三节 大田管理 173
第四节 烤制 173
第五节 生产培植 177
第六节 扶助措施 178
第二章 烟草购销 178
第一节 烟叶购销 178
第二节 卷烟购销 180
第三节 仓储保管 180
第三章 烟叶制品加工 181
第一节 烟丝加工 181
第二节 卷烟生产 18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82
第四章 烟草管理 182
第二节 专卖管理 183
第七篇 工业 188
第一章 经济成份 188
第一节 国营 188
第二节 集体 189
第三节 个体 190
第二章 工业门类 191
第一节 矿冶工业 191
第二节 林产工业 194
第三节 电力工业 196
第四节 机械工业 197
第五节 建材工业 198
第六节 化学工业 200
第七节 轻纺工业 202
第八节 食品、饲料工业 208
第三章 工业管理 21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11
第二节 管理体制 212
第三节 管理制度 213
第八篇 交通 邮电 217
第一章 交通 217
第一节 陆路 217
第二节 水路 223
第二章 邮电 228
第一节 邮政 228
第二节 电信 233
第一节 城池 239
第二节 街道 239
第一章 县城建设 239
第九篇 城乡建设 239
第三节 房屋 240
第四节 公共设施 243
第五节 绿化 245
第二章 村镇建设 245
第一节 集镇建设 245
第二节 乡村建设 247
第三章 管理 249
第一节 规划管理 249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 251
第三节 建筑管理 252
第一节 污染 254
第四章 环境保护 254
第二节 治理 255
第十篇 商业 259
第一章 集市 259
第一节 发展沿革 259
第二节 主要集市 260
第二章 经济成份 263
第一节 私营商业 263
第二节 国营商业 266
第三节 集体商业 266
第三章 商品购进 268
第一节 林副产品收购 268
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 270
第三节 废品回收 271
第四章 商品销售 272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272
第四节 工业品购进 272
第二节 生活资料供应 274
第三节 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供应 277
第五章 商品储运 278
第一节 商品储存 278
第二节 商品运输 278
第六章 饮食服务 279
第一节 饮食业 279
第二节 服务行业 280
第七章 粮油经营 282
第一节 经营管理机构 282
第二节 收购、统购 283
第三节 粮油销售 284
第四节 粮食储运 286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87
第八章 管理 287
第二节 计划管理 288
第三节 财务管理 288
第四节 劳动管理 290
第十一篇 财政 金融 297
第一章 财政 297
第一节 财政收入 297
第二节 财政支出 299
第三节 管理 301
第二章 税务 303
第一节 税制沿革 303
第二节 税种税率 303
第三节 税务管理 308
第三章 金融 310
第一节 机构 310
第二节 货币 312
第三节 信贷 316
第四节 储蓄存款 320
第五节 结算 325
第六节 债券 326
第七节 保险 328
第十二篇 政党群团 331
第一章 中共江华瑶族自治县地方组织 33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331
第二节 代表大会 333
第三节 党的建设 335
第四节 统一战线工作 341
第五节 重大活动纪要 343
第一节 组织沿革 348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江华县地方组织 348
第二节 党务活动 349
附: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江华县地方组织概略 350
第三章 中国民主同盟江华县地方组织 351
第四章 其他党派 351
第一节 中国青年党江华县地方组织 351
第二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江华县地方组织 352
第五章 群众团体 352
第一节 工人组织 352
第二节 农民组织 353
第三节 妇女组织 354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355
第五节 工商界组织 356
第一章 人代会 361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61
第十三篇 人大 政府 政协 361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362
附:民国时期参事会、议会、参议会和国大代表选举简况 368
第二章 政府 369
第一节 县署、县政府 369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 372
第三章 政协 383
第一节 机构 383
第二节 会议 384
第三节 活动 385
第十四篇 军事 391
第一章 兵役 391
第一节 募兵 391
第二节 征兵 391
第四节 义务兵 392
第三节 志愿兵 392
第五节 预备役 393
第二章 驻军 394
第一节 明代驻军 394
第二节 清代驻军 395
第三节 民国驻军 397
第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军 398
第三章 地方武装 398
第一节 武装机构 398
第二节 武装团队 400
第四章 民兵 402
第一节 组织沿革 402
第二节 军事训练 403
第三节 政治工作 404
第一节 农民起义 405
第五章 战事 405
第二节 红军过境 407
第三节 抗击日军 408
第四节 剿匪斗争 408
第十五篇 公安 司法 413
第一节 公安 413
第一节 机构 413
第二节 侦查 413
第三节 治安管理 415
第四节 户口管理 417
第五节 交通管理 417
第六节 消防 418
第七节 内部保卫 418
第八节 人犯看管 419
第二节 刑事检察 420
第二章 检察 420
第一节 机构 420
第三节 经济检察 421
第四节 法纪检察 421
第五节 林业检察 422
第六节 监所、社改检察 422
第七节 控告、申诉受理 423
第三章 审判 423
第一节 机构 423
第二节 审判制度和受理范围 424
第三节 审判活动 425
第四节 案件复查 427
第五节 案件执行 428
第二节 法制宣传 429
第四章 司法行政 429
第一节 机构 429
第三节 民间调解 430
第四节 公证 431
第五节 律师 432
第十六篇 科学技术 435
第一章 科技组织 435
第一节 科技机构 435
第二节 科技队伍 437
第三节 专项经费 439
第二章 科技普及 439
第一节 科普宣传 439
第二节 科技培训 440
第三节 引进与推广 441
第一节 科技情报 444
第三章 科学研究 444
第二节 科研成果 445
第十七篇 教育 453
第一章 基础教育 453
第一节 学馆教育 453
第二节 学前教育 454
第三节 小学教育 455
第四节 中学教育 458
第二章 职业技术教育 460
第一节 师范教育 460
第二节 林业学校 461
第三节 农业学校 461
第一节 民众教育 462
第四节 卫生学校 462
第三章 成人教育 462
第二节 职工教育 463
第三节 干部教育 463
第四节 农民教育 464
第四章 教师 465
第一节 教师结构 465
第二节 教师培训 468
第三节 待遇 469
第五章 经费设备 471
第一节 经费 471
第二节 设备 472
第一章 文学 477
第一节 书面文学 477
第十八篇 文化 477
第二节 口头文学 478
第二章 艺术 480
第一节 音乐 480
第二节 舞蹈 481
第三节 戏剧 482
第四节 美术 484
第五节 摄影 485
第六节 书法 486
第三章 影视 486
第一节 幻灯 486
第二节 电影 486
第三节 电视 488
第四节 录像 488
第二节 新闻报道 489
第四章 新闻媒介 489
第一节 报刊 489
第三节 广播 490
第五章 图书档案 491
第一节 图书 491
第二节 档案 492
第六章 文物胜迹 493
第一节 文物 493
第二节 胜迹 495
第十九篇 卫生 体育 501
第一章 卫生 501
第一节 卫生防疫 501
第二节 妇幼保健 506
第三节 医疗 509
第四节 医药 516
第五节 卫生队伍 519
第二章 体育 521
第一节 社会体育 521
第二节 学校体育 524
第三节 体育设施 525
第二十篇 社会 531
第一章 人口 531
第一节 人口变动 531
第二节 人口结构 532
第三节 人口分布 534
第四节 计划生育 535
第二章 婚姻家庭 537
第一节 婚姻 537
第二节 家庭 538
第一节 抚恤优待 539
第三章 社会保障 539
第二节 安置 541
第三节 社会救济 542
第四节 社会福利 543
第四章 方言谣谚 545
第一节 方言(汉族) 545
第二节 谣谚 551
第五章 乡土风情 553
第一节 民情民风 553
第二节 节日习俗 554
第三节 喜庆习俗 555
第一节 道教 556
第六章 宗教信仰 556
第二节 佛教 557
第三节 基督教 557
第七章 行帮会馆 557
第一节 行帮 557
第二节 会馆 558
附:社会轶事 559
第二十一篇 民族 563
第一章 瑶族 563
第一节 族称 563
第二节 来源 563
第三节 瑶佬制 564
第四节 风俗习惯 564
第六节 禁忌 567
第五节 节日 567
第七节 信仰 568
第八节 语言文字 568
第二章 壮族 577
第一节 族称 577
第二节 来源 577
第三节 风俗习惯 578
第四节 信仰 580
第五节 语言文字 580
第三章 汉族 582
第一节 来源 582
第二节 姓氏 583
第四章 民族工作 583
第一节 改善民族关系 583
第二节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85
第三节 繁荣民族经济、文化 588
第二十二篇 人物 593
一、人物传 593
二、英名录 616
三、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621
四、人物表 621
附录 627
一、旧志序言选 627
二、碑文 628
三、标语 629
四、文告 630
五、条例 639
六、庆典 647
后记 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