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与发展 1
第一节 甲兵强盛、风行万里的隋朝 1
一、统一国家的重建 1
二、宏大和短暂的强盛 4
第二节 盛唐局面 7
一、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7
二、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得失 13
三、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 16
第三节 中晚唐政治风云和五代政治的特点 22
一、安史之乱与唐的中衰 22
二、藩镇、宦官、朋党和迭起的政治风云 23
三、中晚唐的政治改革 27
四、黄巢起义与大齐政权 30
五、五代十国的政治形势 32
第四节 健康发展的政治制度 34
一、皇权的变迁 34
二、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完备 35
三、差遣制度的创立 41
四、科举、门荫与考课制度 43
五、周密的监察制度 50
第五节 开明进取的政治思想 52
一、唐太宗君臣的治国安邦思想 52
二、柳宗元及其《封建论》 57
三、罗隐的“明君论”与《无能子》的非君思想 58
第二章 臻于成熟的法律制度 61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隋代法律 61
一、博取南北的隋律 61
二、隋律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62
三、隋律的实施及其历史教训 64
第二节 唐代的立法 67
一、唐初立法的指导思想 67
二、唐律的修订 70
三、唐后期立法的变化 74
第三节 唐律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75
一、唐代法律的主要形式 75
二、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78
第四节 民事与经济法规 81
一、关于权利主体与行为能力 81
二、物权 82
三、债权 84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立法 86
五、经济法规 88
第五节 刑事法律的健全 92
一、“五刑”及其他刑罚 92
二、“十恶”与定罪范围 94
三、“八议”和其他刑法原则 99
第六节 司法审判制度 104
一、中央与地方司法机关 104
二、诉讼与审判 107
三、监狱制度 111
第七节 五代十国的法制 112
一、刑罚之滥 112
二、法制的整顿 114
第三章 军事制度的重大变化与战争艺术的发展 117
第一节 中央军事管理机构 117
一、隋十二卫及其变革 117
二、唐代南衙和北衙 118
三、尚书省兵部 120
四、唐代监军制度 121
五、五代时期的军事管理机关 122
六、军事法律及其作用 122
第二节 府兵与募兵 123
一、府兵制的改进 123
二、募兵制的买行 127
三、禁军及其他兵种构成 129
第三节 军事区划、戍边与藩镇 132
一、隋唐军事区划及戍边体制 133
二、唐前期防卫战略特色 134
三、节度使与藩镇 136
一、兵器的发展 137
第四节 兵器的发展与军事设施的完善 137
二、军事工程建设 141
三、唐代骑兵与马政 142
第五节 兵法与兵学 142
一、总揽全局、立足长远的战略指导 143
二、善用奇正、灵活多变的战法 147
三、多有创新的唐代阵法 149
四、唐代兵学 153
第四章 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 162
第一节 突厥及西域各族与隋唐王朝的关系 163
一、突厥的强大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163
二、西突厥的兴亡与唐对西域的行政管辖 168
三、后突厥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 172
一、回鹘的兴起 173
第二节 回鹘经济文化的发展 173
二、回鹘汗国的建立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175
三、回鹘经济文化的发展 177
四、回鹘的南下与西迁 179
第三节 吐蕃与唐蕃和同为一家 180
一、吐蕃王朝的建立 180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81
三、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185
四、吐蕃王朝的衰落 187
第四节 南诏及其对中原文化的吸收 188
一、南诏统一“六诏” 188
二、南诏与唐的关系 190
三、南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 192
四、晚期南诏 195
一、靺鞨族与渤海国 196
第五节 唐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196
二、契丹的兴起和辽朝的建立 203
三、奚与室韦 206
第六节 南方诸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208
一、江汉地区的民族融合 208
二、僚俚诸族对岭南地区的开发 209
三、流求与内地的联系 210
第五章 封建社会盛世经济的繁荣 21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 213
一、疆域与人口 213
二、经济区与南方经济的发展 215
三、交通的发达与交通制度 217
四、经济的发展与波动 219
一、土地制度 221
第二节 农业的成就 221
二、农业发展的成就 224
第三节 发达的手工业 228
一、官私手工业的一般状况 228
二、主要手工业部门的发展 231
第四节 商业发展的新时期 237
一、商业都市与乡村集市 237
二、货币的流通与演变 239
三、邸店、柜坊和飞钱 244
四、富商大贾的活跃 245
五、互市及对外贸易 246
第五节 财政制度与经济思想 248
一、从租庸调法到两税法 248
二、和籴、和买与其他杂税 251
三、经济思想与政策 254
第六章 农业、手工业技术的多方面发展 259
第一节 农业科学技术的新进步 259
一、农田水利技术的新发展和土地利用 259
二、“江东犁”及其他农具的发展 264
三、大田作物的耕作栽培技术 268
四、园艺和茶树裁培技术 271
五、畜牧兽医和养鱼的发展 275
六、农学著作 279
第二节 精湛的手工业技术 282
一、冶金技术的持续发展 282
二、“南青北白”的制瓷技术 288
三、纺织技术的发展 295
四、造船技术与游艺性机械 299
五、造纸技术的繁荣 302
六、雕版印刷的兴起 305
第七章 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310
第一节 宏大严整的都城建设 310
一、长安城的规划布局 310
二、洛阳城的规划布局和变革 313
三、长安、洛阳城市规划的成就和革新 315
四、长安、洛阳城市建设的影响 317
第二节 雄伟壮丽的宫殿和御苑 317
一、长安的宫殿建筑和御苑 317
二、洛阳的宫殿建筑及神都苑 322
三、华丽的离宫别院建筑 323
第三节 辉煌的建筑成就 324
一、建筑大发展的历史时代 324
二、木构架建筑技术的成熟 339
三、多样的建筑材料和富丽的建筑装饰 340
第八章 自然科学和医学的丰硕成果 344
第一节 天文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44
一、恒星观测体系的完善和星象知识的普及 345
二、历法中对七曜不均匀运动的计算 349
三、在日食计算上的进步 352
四、全国大地测量的创举 354
五、天文仪器制造的成就 354
六、天文学名著 356
七、中外天文学的交流 358
第二节 数学的深化与普及 360
一、《缉古算经》与三次方程 360
二、二次内插法 361
三、筹算改革与敦煌算书 362
四、数学教育的发展 364
五、中外数学交流 365
第三节 地学的丰硕成果 368
一、隋唐地理发展趋势 368
二、地图的发展 371
三、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 372
四、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373
五、在潮汐观测和理论方面的贡献 375
第四节 炼丹术黄金时期的化学知识 377
第五节 生物学知识和光学知识的进一步积累 379
一、姚崇治蝗思想及其成就 379
二、唐代类书中的生物学文献 380
三、唐代笔记杂考中的生物学知识 380
四、对几种益虫的认识和利用 382
五、光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383
第六节 医药学的全面总结和发展 384
一、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 385
二、孙思邈的医学思想及杰出贡献 387
三、丰富多彩的本草著述 393
四、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395
五、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理伤续断方》 398
六、太医署及其他卫生组织 399
七、汉藏医药交流与藏医发展 401
八、中外医药交流 404
第九章 教育制度的完备和教育思想的丰富 408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完善 409
一、教育制度的完善与重振儒学的文教政策 409
二、教育与科举制度的多方面联系 414
一、经学教材、教法的发展变化 418
第二节 教材与教法的发展 418
二、诗文教材的进一步丰富 421
三、科技教育教材与教学体系的形成 424
第三节 教育思想的变化及特点 429
一、隋与盛唐时期教育思想的统一与兼容 429
二、唐中期的教育改革思想 432
三、唐末五代教育思想的变化 435
第十章 语言文字和图书事业的空前发展 437
第一节 汉语言文字学的进一步发展 437
一、字样学的兴起与汉字形体的规范化 437
二、韵书的定型和声母系统的归纳 439
三、总结性注释书的大量涌现与二度注释的产生 443
一、古藏文 448
第二节 少数民族文字 448
二、于阗文 451
三、突厥文 453
四、回鹘文 458
五、焉耆——龟兹文 464
第三节 图书事业的兴盛 467
一、搜集与典藏 467
二、类书的编纂 469
三、图书形式的变化 470
四、雕版印书的出现 472
第十一章 史学发展的新转折 475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成就 475
一、历史意识的强化和史馆的设立 475
二、五代史和《五代史志》 477
三、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 480
四、国史、谱牒和礼书 483
第二节 《史通》——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 485
一、刘知几的史学批评意识和《史通》的主要内容 485
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488
三、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 493
第三节 《通典》——第一部典章 制度史的创立 494
一、杜佑的政治生涯和《通典》的史学价值 494
二、关于社会结构认识的新发展 496
三、经邦、致用的史学思想的成熟 498
四、历史进化思想和传统门阀观念的冲突 500
第四节 通史撰述、历史笔记和其他史学成就 503
一、通史撰述的成就 503
二、历史笔记的勃兴 504
三、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撰述 507
四、《唐书》和《唐会要》 508
第十二章 学术思想的多元与汇合趋势的出现 512
第一节 隋和唐初“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 512
第二节 王通和他的《中说》 514
第三节 隋唐经学和《五经正义》 516
一、《经典释文》是经学统一之先驱 516
二、隋代经学的成就 517
三、孔颖达编撰的《五经正义》和经学的统一 519
四、唐后期的经学和经学新风气的开创 521
第四节 佛学思想的昌盛繁荣 522
一、天台宗的“止观”说 522
二、唯识宗的“万法唯识”“唯识无境”说 524
三、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 526
四、禅宗的“顿悟”说 528
第五节 道教思想的义理化发展 529
一、王玄览的援佛入道 529
二、司马承祯的“主静”、“坐忘”的修持之道 530
三、杜光庭的纳儒入道 531
第六节 韩愈、李翱的反佛斗争与儒佛思想的合流 532
一、韩愈的反佛斗争和“道统”论 532
二、韩愈的性情三品说 535
三、李翱的“复性”论与儒、佛思想的合流 535
第七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体系 538
一、柳宗元的天人“各行不相预”学说 538
二、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学说 542
三、柳宗元、刘禹锡思想的特点 545
一、皮日休的无神论 546
第八节 唐末和五代时期的进步思想 546
二、《无能子》的自然观 547
三、谭峭和他的《化书》 548
第十三章 发达的多元宗教 551
第一节 三教并奖政策与三教并习风气 551
一、三教并奖政策的确定 552
二、三教之间的斗争 554
三、三教融合与三教兼修 555
第二节 宗法性国家宗教祭礼的整饬 557
一、宗教祭礼的规范化 557
二、祭天仪制的讨论与修定 559
三、祭祖仪制的讨论与修定 561
四、其他宗教祭祀仪制的讨论与修定 562
五、国家宗教与唐代文化 563
第三节 佛教的繁荣与衰落 565
一、君主的狂热崇佛与会昌灭佛 565
二、佛教经籍的翻译与撰述 569
三、隋代盛行的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 571
四、玄奘西行与唯识宗 576
五、注重理论思辨的华严宗 579
六、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 581
七、律宗、净土宗和密宗 585
八、佛教与隋唐文明 590
第四节 道教的隆盛 593
一、皇室崇道情况 593
二、道教清修无为理论的发展 596
三、外丹道的兴盛、危机与钟吕内丹道的兴起 598
四、道教与隋唐文化 601
第五节 西来新宗教的流行 604
一、景教的流行 604
二、伊斯兰教的初传 605
三、袄教的流传 608
四、摩尼教的流传 609
五、西来宗教的流传与唐代文化 611
第十四章 辉煌的诗歌和文体的变革 613
第一节 隋及初唐诗 615
一、诗风的变革 615
二、律诗的定型 617
第二节 盛唐诗歌 618
一、清幽闲逸的山水田园诗 618
二、慷慨激昂的边塞诗 620
三、飘逸雄奇的诗人李白 622
四、沉郁顿挫的诗人杜甫 624
第三节 中、晚唐诗歌 627
一、中唐前期诗人 627
二、白居易和新乐府诗派 629
三、韩、孟诗派 631
四、柳宗元和刘禹锡 633
五、杜牧和李商隐 634
第四节 唐、五代词 636
一、词的特征、起源和发展 636
二、温庭筠及花间词派 638
三、李煜及南唐词人 639
第五节 唐代散文 640
一、骈文的复兴 640
二、古文的崛起 642
第六节 唐代传奇小说 647
第十五章 多元纷呈的音乐艺术 653
第一节 音乐文明基础的新扩展 653
第二节 大曲和法曲 660
第三节 曲子、诗乐和变文说唱 665
第四节 繁荣的器乐艺术和不同的乐队体制 670
第五节 民族间音乐交流对乐学理论的促进 677
第十六章 灿烂的舞蹈艺术和歌舞戏的发展 681
第一节 绚丽多彩的表演性舞蹈 681
一、“健舞”、“软舞” 681
二、《霓棠羽衣舞》、大曲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689
三、宫廷宴享礼仪成套乐舞及其他“四方乐舞” 694
四、《坐部伎》、《立部伎》 705
一、载歌载舞的民间节日游乐 711
第二节 渗入社会生活各层面的群众性舞蹈活动 711
二、皇室贵族自舞之风 715
三、民间艺人的歌舞献艺 716
四、宗教祭礼中的舞蹈活动 717
第三节 舞蹈艺术的卓越成就 720
一、著名舞人和舞蹈表演 720
二、舞蹈编导与舞蹈美术 726
三、舞蹈的记录与传播手段——舞谱 729
第四节 散乐 738
第五节 歌舞戏与参军戏 741
第十七章 古代美术的盛世 746
第一节 绘画艺术的新峰 747
一、南北画风的汇合 747
二、备得神情的人物画 750
三、初放异彩的花鸟画 759
四、渐趋成熟的山水画 761
第二节 宏大精湛的雕塑艺术 766
一、气势恢宏的佛道造像 766
二、肃整庄严的陵墓雕塑和制作精美的群俑 775
第三节 集大成、垂风范的书法艺术 780
一、整齐浑古的隋代书法 780
二、集前人大成、垂后世风范的唐代书法 783
第四节 品格高尚的画论与书论 790
一、体系完备的画论 790
二、见解精辟的书论 794
第五节 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 795
一、陶瓷与三彩艺术 795
二、五彩斑烂的染织品 799
三、精致华贵的金银器 802
四、高超的漆艺 804
五、玉雕、牙雕与石雕 804
第十八章 进取的精神风貌与开放的社会风俗 806
第一节 博大进取的精神风貌 806
一、天下一家的胸怀 806
二、进取的时代精神 811
三、豪放敦厚的社会风尚 815
四、宏大致远的气魄 817
第二节 饮食与服饰的时代特点 818
一、饮食文化的丰富 818
二、服饰文化的变革 825
第三节 婚俗、丧俗和巫卜 834
一、婚俗特征 834
二、丧俗的变化 836
三、巫卜与信仰 838
第四节 节日风俗盛况 839
第五节 唐代社会生活中的妇女 843
一、妇女参政风气 843
二、社交与结社 845
三、教育与修养 845
四、爱情、婚姻与家庭生活 847
五、妆饰与审美 849
第十九章 广泛多样的体育活动 851
第一节 球类活动的盛况 851
一、击鞠的极盛时期 851
二、形式多样的蹴鞠活动 856
三、其它球类活动 858
一、对弓箭的重视及王琚《射经》的出现 860
第二节 武术的发展变化 860
二、武术中枪术等技能的新发展 861
三、突厥的骑射活动 863
四、引人入胜的剑舞和击剑活动 864
五、广泛开展的角力活动 865
六、少林寺以武显名的由来 867
第三节 导引养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868
一、隋唐养生思想的变化和特点 868
二、《诸病源候论》中的养生方导引法 869
三、孙思邈的养生思想与导引法 870
四、司马承祯的养生术 871
五、智顗的“止观法” 872
第四节 棋类活动的发展 873
一、杂技 876
第五节 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 876
二、拔河 877
三、水上活动 878
四、登高、郊游和秋千 879
第二十章 中外文化交融的高潮 880
第一节 隋和亚洲各国的关系 880
一、葱岭以西各国 880
二、日本遣隋使和飞鸟文化 883
三、林邑、赤土和印度文化 885
第二节 唐代的中外交通线 886
一、安西——西域道 886
二、安南——天竺道 887
三、广州——海夷道 888
四、对日交通和日本遣唐使 888
五、唐代的对外窗口:敦煌和广州 890
六、亚洲文明的中心:长安 892
第三节 唐和阿拉伯世界 894
一、乌玛耶时期与唐朝的关系 894
二、阿拔斯时期与唐朝的关系 895
三、中国工艺 896
四、阿拉伯炼丹家 898
五、阿拉伯香药 899
第四节 唐和印度 900
一、中印文化使者玄奘 900
二、王玄策的业绩 902
三、印度天文学和瞿昙监 903
四、印度医药和技术 904
一、唐和拜占廷 905
第五节 唐和拜占廷及非洲 905
二、杜环和唐代的非洲知识 907
第六节 唐和新罗 908
一、文化交流之新貌 908
二、唐代的新罗侨民 910
第七节 唐和日本 911
一、日本遣唐学生和僧侣 911
二、鉴真东渡传律 914
三、白居易和日本白体诗 916
第八节 唐和东南亚各国 917
一、安南、环王 917
二、真腊 918
三、缅甸 918
四、诃陵、佛逝 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