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家庭和社会环境 1
第一节 家庭 1
第二节 社会环境 6
第二章 国内的学习生活 12
第一节 由科举道路到永平府中学堂 12
第二节 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
第一节 法政学校毕业后的抉择 38
第三章 东京留学 38
第二节 进入早稻田大学 42
第三节 早稻田大学以外的世面和风雨 54
第四章 李大钊早期思想与清末的预备立宪 74
第一节 清末的预备立宪 74
第二节 现代政治运动的最早洗礼 78
第三节 清末立宪运动的影响与李大钊的反思 87
第五章 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辛亥革命 101
第一节 辛亥革命期间的李大钊 101
第二节 树立坚定的民主共和思想 105
第六章 辛亥革命后对中国政党的观察与思考 123
第一节 辛亥革命后的政党与李大钊的失望 123
第二节 理想的政党观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133
第三节 审视的中心点——革命党 146
第七章 民初政争与拥袁 161
第一节 对于建都地点问题之争 161
第二节 对于“张方案”及《临时约法》问题之争 168
第三节 对于“宋案”与“二次革命”问题之争 177
第四节 对于军民分治与裁都督问题之争 184
第八章 拥袁的背景、原因 198
第一节 袁世凯的乘时 198
第二节 革命党的两难 203
第三节 北洋法政学会拥袁集团 216
第四节 特殊的历史条件与社会心理 225
第九章 反袁思想的形成过程 229
第一节 宪法公布权问题上的逆袁倾向 230
第二节 国会的挽歌 236
第三节 道德批判 251
第四节 反对极端主义 262
第五节 驳“国情论” 279
第六节 反对二十一条件 288
第七节 反袁斗争风暴与《民彝》 300
第十章 民彝思想 306
第一节 民彝思想的涵义 306
第二节 民彝思想与反袁斗争 317
第三节 民彝思想的意义和历史作用 338
第一节 回国后面临的形势 365
第十一章 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上)——《晨钟报》时期 365
第二节 创造青春中华理想的提出 376
第三节 创造青春中华的理论基础 381
第四节 创造青春中华理想的意义 398
第五节 挫折 404
第十二章 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下)——《宪法公言》时期 410
第一节 制宪会议与《宪法公言》 410
第二节 争论的主要问题与李大钊的主张 412
第三节 《宪法公言》的结束与1916年制宪的流产 429
第十三章 打破矛盾生活的探索——《甲寅》日刊时期 431
第一节 《甲寅》日刊与《甲寅》精神 432
第二节 面对议会中的矛盾 437
第三节 面对府院之争 440
第四节 面对社会生活中的新旧矛盾 458
第五节 政治上之绝大危机与解决的根本方法 470
第六节 《甲寅》生活的结束 476
第十四章 侨寓沪上与支持孙中山护法斗争——批判伪调和主义与伪国家主义 483
第一节 侨寓沪上 483
第二节 批判伪调和主义 484
第三节 批判伪国家主义 502
第四节 走上新征程 516
第十五章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518
第一节 生活道路的重大转折 518
第二节 思想方向的重大转变 522
第三节 对新文化运动的特殊贡献 525
第四节 “根本解决”思想的形成 547
第五节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559
后记 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