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晓俐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8078641
  • 页数:180 页
图书介绍:本著作是作者200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博士论文。通过直面透视英国茶文化,探讨茶在英国与社会、历史、文化和文学等之间互联网关系,从多学科、多视角研究英国茶文化,特别是物质载体茶在各个领域产生的文化现象和文学艺术之美。

01 绪论 1

1.1 选题的缘起 1

1.2 目的和意义 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1 国内研究现状 3

1.3.2 国外研究现状 6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7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7

1.4.2 研究方法 8

1.4.3 主要创新点 9

02 茶叶在英国的历史、文化与国民饮料的身份构建2.1 茶叶初入欧洲 10

2.1.1 引言 10

2.1.2 中国茶叶与英国相逢 12

2.2 中国“茶”音的嬗变 19

2.3 早期英国的茶文化 23

2.3.1 咖啡馆与茶 23

2.3.2 茶叶的贵族化 26

2.3.3 茶具 28

2.3.4 饮茶仪式 30

2.4 茶叶的风波 32

2.4.1 茶叶反对派的声音 32

2.4.2 非法的茶叶 37

2.4.3 喝茶的烦恼与喜悦——个案研究 40

2.5 饮茶仪式与茶具 42

2.6 饮茶习俗的发展与演变 45

2.6.1 茶叶走入家庭,女性成为消费主体 45

2.6.2 工人阶级的饮茶阵容 47

2.6.3 早餐茶确立 49

2.6.4 国民饮料身份的建构 51

2.7 茶叶的神秘解读 52

03 品牌视角下的维多利亚红茶文化3.1 维多利亚时代红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55

3.2 维多利亚时代是红茶文化的鼎盛时期 56

3.2.1 下午茶的由来 57

3.2.2 下午茶:英国国饮的代名词 58

3.2.3 下午茶:剑桥学术精神的体现 59

3.2.4 关于高茶 60

3.2.5 下午茶的标准配器 62

3.2.6 下午茶的基本礼仪 63

3.2.7 下午茶的服饰 64

3.2.8 下午茶茶点 64

3.2.9 红茶的冲泡原则 65

3.3 维多利亚时代红茶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66

3.4 红茶文化的借鉴意义 70

3.4.1 设立“国饮日”或“国饮周” 71

3.4.2 制订可操作性政策 71

3.4.3 传承的同时兼顾创新发展 72

3.4.4 定义中国之“国饮” 72

3.5 红茶文化的世界性品牌及其文化启示 73

3.5.1 “立顿茶”享誉世界 73

3.5.2 “立顿茶”在中国 74

3.5.3 英国“立顿”的文化启示 74

04 女性与英国茶文化 79

4.1 英国饮茶史上女性的贡献与作用 79

4.1.1 丰富了宫廷的娱乐消遣方式,为女性开创一片“自由天地” 80

4.1.2 改变了英国饮食的营养搭配和结构 82

4.1.3 为英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作出女性自己的贡献 84

4.1.4 推动并促进英国现代文明化的进程 85

4.2 英国女性的生活地位与权利 86

05 文学艺术形式展示的英国茶文化5.1 茶与文学的渊源 90

5.2 茶与诗歌 91

5.2.1 第一首英文茶诗 91

5.2.2 纳厄姆·泰特 96

5.2.3 彼得·莫妥 97

5.2.4 茶叶成为诗人的创作源泉 98

5.3 茶与散文 102

5.3.1 乔治·吉辛 103

5.3.2 约翰·波音顿·普里斯特利 104

5.3.3 乔治·奥威尔 106

5.3.4 罗伯特·福钧 107

5.4 茶与小说 113

5.4.1 引言 113

5.4.2 查尔斯·狄更斯 114

5.4.3 威·梅·萨克雷 116

5.4.4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119

5.5 茶与绘画音乐 120

06 小说中的茶文化诠释 123

6.1 简·奥斯汀与茶 123

6.1.1 背景知识 123

6.1.2 从简·奥斯汀的作品透视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126

6.1.3 小结 131

6.2 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的茶桌场景的作用和意义 132

6.2.1 背景知识 132

6.2.2 “璞丽,把水壶放上,我们喝茶吧。” 132

6.2.3 “我就去和他一块儿吃一顿茶点。” 137

6.3 亨利·詹姆斯笔下的“饮茶仪式” 149

6.3.1 下午茶场景与国际化主题 149

6.3.2 饮茶人物与国际化主题 151

6.3.3 茶具与国际化主题 154

6.4 结语 156

07 结论 159

附录1:英国茶叶史大事年表 159

附录2:作者主要相关研究成果 164

参考文献 166

后记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