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农业机械 1
概述 1
第一章 农具与农具改革 5
第一节 建国前的农具概况 5
一、农具的演变与改良 5
二、农具的品种与分类 7
三、各阶级占有农具状况 9
第二节 建国后中小农具的增补与恢复 12
一、建国初期农具的增补 12
二、“大跃进”后中小农具的恢复 13
第三节 建国后农具的改革与推广 17
一、试验示范推广改良农具与新式农具 17
二、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 19
三、积极发展半机械化农具(即新式农具) 29
第二章 排灌机械 33
第一节 建国前排灌机械简况 33
第二节 建国后排灌机械的发展过程 34
第一阶段(1950年—197年) 34
第二阶段(1958年—1962年) 36
第三阶段(1963年—1968年) 38
第四阶段(1969年—1980年) 43
第三节 农田排灌动力和农用水泵的机型发展及其变化 46
一、农田排灌动力 46
1.煤气机 46
2.蒸汽机 48
3.柴油机 48
4.电动机 49
5.汽油机 49
二、农用水泵 50
第四节 大型机电排灌站的试办和发展 52
一、试办的几个大型机电排灌站 52
1.沅江县乐福垸机械排渍站 52
2.南县乐新垸和湘阴县湘滨垸机械排灌站 52
3.长沙市郊区长善垸电力排灌站 52
二、大型机电排灌站的发展 53
第五节 排灌机械的使用和效益 60
第三章 拖拉机、机滚(耕)船的发展 64
第一节 建国前拖拉机的使用概况 65
第二节 建国后拖拉机的发展 66
一、发展过程 66
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 66
第二阶段(1958年—1969年) 68
第三阶段(1970年—1980年) 76
二、机型的变化 84
第三节 机引农具的发展 89
第四节 拖拉机的使用与效益 93
第五节 机滚(耕)船的发展与使用 103
一、机滚船 103
二、机耕船 104
第四章 农副产品加工及其他机械的发展 108
第一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108
一、碾米机 108
二、轧花机、弹花机 109
三、茶叶加工机械 110
四、榨油机 110
五、红薯加工机具 110
六、麻类加工工具 111
七、磨粉机、压面机 111
八、饲料加工机械 112
第二节 植物保护机械 114
第三节 脱粒机械 116
第四节 农村运输机械 119
第五节 水稻插秧机 123
第五章 农业机械的经营管理 127
第一节 经营形式的演变 127
一、国有国营 127
(一)排灌机械的示范经营 127
1.临时出租 127
2.贷放 128
3.包田灌溉 129
4.固定出租 129
(二)国营拖拉机站的试办 130
(三)农业机械下放给集体经营 131
1.排灌机械下放经营情况 131
2.拖拉机下放经营情况 132
(四)恢复国营 132
1.关于排灌机械收归国营的情况 133
2.关于拖拉机收归国营的情况 133
二、集体经营 133
(一)公社经营 134
(二)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经营 136
三、个体经营 136
第二节 基层组织建设 137
一、公社农机站的建立与发展 138
二、公社农机站的整顿 140
三、队有农业机械的管理 141
第三节 生产责任制和劳动报酬 142
一、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及其变革 142
(一)定额管理 142
(二)“三包”生产责任制 143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管理状况 144
(四)五定一奖与包机到人的责任制 144
1.五定一奖责任制 144
2.包机到人责任制 145
二、劳动与劳动报酬 145
第四节 机务管理和安全生产 147
一、机器的维护保养工作沿革 147
二、油料的管理使用与节约 150
三、安全生产与监理工作 152
(一)安全生产 152
(二)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157
第五节 财务核算办法和资金投放 158
一、财务预算体制及管理方式 158
二、收支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 160
(一)排灌机械的核算内容 160
(二)拖拉机的核算内容 161
(三)调整合并排灌机械和拖拉机的核算内容 161
三、资金投放梗概 164
(一)基本建设投资 164
(二)流动资金 167
(三)农机事业费 167
(四)“四项费用” 168
(五)科学技术三项费用 168
(六)定额计划亏损补贴 169
四、勤俭办站和经济效果 169
第六章 农业机械的供应 173
第一节 供应机构的演变 173
一、省级机构的演变 173
二、地、县机构的建立 175
三、区、社供应网点的发展 175
第二节 供应范围 176
第三节 供应企业计划管理 178
第四节 供销财会核算与经济效益 181
一、核算原则 181
二、会计制度及变革 181
三、财务管理及变革 182
四、财务成果 185
第五节 农机商品销售价格管理 189
第七章 农业机械人员的培训教育 196
第一节 建国前农机人员培训简况 196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农机人员培训工作 197
一、拖拉机手和拖拉机管理人员的培训 197
二、抽水机手和抽水机技术工人的培训 199
三、新式农具手和农具干部的培训 200
第三节 地、县农机培训工作和基层培训网点的发展 201
一、常设训练班的形成和发展 201
二、基层培训网点的发展 203
三、地区农机校的建立和演变 207
第四节 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和湖南农学院农业机械化系的建立与发展 209
一、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的建立、停办和恢复 209
二、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兼办短期训练班 212
三、湖南农学院农业机械化系的建立与发展 213
第五节 农机系统在职领导干部的培训 215
一、选送在职领导干部参加部办训练班学习 215
二、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举办地、县农机局长训练班 216
第八章 农业机械的科学研究 219
第一节 五十年代群众性的农具改革 219
一、新式农具方面的改革与创造 219
二、拖拉机方面的技术革新与引进试验 223
三、排灌机械方面的技术革新 225
第二节 六十年代以半机械化为主的科研活动及其成果 225
第三节 七十年代以机械化为主的科研活动及其成果 231
第四节 省、地、县农机科研单位的建立与演变 243
一、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的建立与发展 243
二、地、县农机研究所的建立、撤销和恢复 245
三、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的建立、撤并与重建 248
第五节 附录 249
一、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湖南农机科研授奖项目 249
二、1978年全省科学大会农机科研授奖项目 250
三、1979年度农机科研成果授奖项目 252
四、1980年度农机科研成果授奖项目 253
第九章 农业机械的修理 254
第一节 农业机械的修理及其体制的演变 254
一、建国初期抽水机和拖拉机的修理(1950年——1957年) 254
1.抽水机的修理 254
2.拖拉机的修理 255
二、农机修理(配)厂、大修点和保修车间的建立(1958年——1968年) 256
1.农机修理(配)厂的建立 256
2.商品粮基地大修点和地区大修点的建立 257
3.保修车间的建立 259
三、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造网的建设(1969年以来) 260
(一)县级农机修造厂的建设与归属 260
(二)社、队农机修理网点的建设 271
第二节 农机冬修和旧件修复新工艺的应用 274
一、农机冬修 274
二、旧件修复新工艺的应用 274
第三节 修理工时定额及其收费标准的制定 280
第十章 农业机械的管理机构 291
第一节 建国前机构简况 291
一、改良农具的推广机构 291
二、拖拉机、排灌机械的管理机构 292
第二节 建国后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293
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 293
第二阶段:1958年——1962年 295
第三阶段:1963年——1968年 296
第四阶段:1969年——1973年 297
第五阶段:1974年——1983年 298
第三节 临时性机构 302
一、农具改革领导机构的建立 303
二、三次成立湖南省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的情况 303
三、电力排灌和水轮泵建设的领导机构 304
四、拖拉机生产建设机构的建立 305
第九篇 农业科学研究(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主编出书) 307
第十篇 国营农场 307
第一章 建国前农场史略 307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兴办国营农场沿革 307
第二节 几家国民政府农场 308
一、国防部、农林部洞庭屯垦局及其附属农场 308
二、岳阳柴下嘴洲土 309
三、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湖南荣誉军人生产办事处所属滨湖合作农场 309
第三节 建国前农场所有制与经营管理 310
第二章 农垦事业发展的十年 312
第一节 国营农场的草创阶段 312
第二节 全省第一个大型国营大通湖农场的建立 316
第三节 全省农场的扩建与管理制度 318
第四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农场建设 330
一、逐步完善经营管理 331
二、建立西洞庭农场 338
第五节 大规模垦荒建场运动 339
一、开发山区,建立畜牧场和垦殖场 339
二、围垦洞庭湖区 341
三、全省十万劳力上山建垦殖场 346
四、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农场 362
五、发展省直属农业企业 364
第三章 调整时期的国营农场 366
第一节 调整农场管理机构 366
第二节 成立省垦殖委员会 380
一、调整国营农场与集体农业的关系 380
二、安置城镇人口及建立南泥湾式垦殖场 381
三、筹办农业劳动技术学校 382
第三节 恢复和建立经营管理制度 383
一、恢复和建立规章制度 383
二、试行省农垦局《关于国营农场的几个政策问题的规定》(草案) 393
第四节 农场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96
一、以杨林寨农场为试点,布署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96
二、贯彻中央《五条》批示 399
第五节 开展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403
第六节 农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04
第七节 国营农场的科研、文教、医疗福利 408
一、科研 408
二、文化教育 409
三、职工医疗、福利 409
第八节 省委召开两次国营农林场重要会议 410
第四章 十年动乱中的国营农场 413
第一节 机构撤销生产下降 413
第二节 农场经营管理遭到严重破坏 413
第三节 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414
第四节 调整职工工资 415
第五节 恢复和完善农场管理制度,扭亏增盈 417
第五章 新发展的七年 420
第一节 几个政策问题 420
第二节 划定农垦企业 422
第三节 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423
第四节 全面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432
第五节 调整产业结构 438
第六节 发展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 441
第七节 农场主要依靠本身力量进行基本建设 442
第八节 科技、文教、卫生 443
一、科技工作 443
二、教育工作 444
第九节 三中全会以来农垦企业的经济效益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