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申仁洪著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62487777
  • 页数:4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比较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下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数据和影响因子,揭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变化规律及其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为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与支持辅导实践提供急需的理论依据,如“生活质量”导向的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和特殊教育支持系统的建立、基于“支持性”社会适应性发展的辅导咨询系统的建立、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性安排与生态化支持系统的建构等。

第一章 社会适应与特殊儿童社会适应 1

一、社会适应的词源学考察 1

(一)英语中的社会适应 1

(二)汉语中的社会适应 4

二、作为现象的存在: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社会适应 6

(一)视角与方法:社会适应的研究可能 6

(二)结构与功能: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社会适应 13

(三)冲突与协同:作为问题而存在的社会适应 18

(四)互动与建构:作为关系的社会适应 22

三、作为过程的存在: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社会适应 26

(一)机能与行为:社会适应的逻辑起点 26

(二)要素与进程:社会适应的内容表达 30

(三)主体与环境:社会适应的生涯发展 34

四、回归与融合:特殊儿童社会适应的国际探索 36

(一)从消灭到存在:特殊儿童的历史境遇 36

(二)隔离式学校的产生和发展:特殊儿童作为独特的个体 39

(三)从隔离走向融合:特殊儿童作为主体的凸显 44

第二章 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构成的本土化研究 61

一、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的构成研究 61

(一)问题的提出 61

(二)研究设计 66

(三)研究结果 68

(四)分析与讨论 78

(五)结论 81

二、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的构成研究 82

(一)问题的提出 82

(二)已有研究基础 83

(三)研究方法 85

(四)研究结果 86

(五)分析与讨论 95

第三章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特点 97

一、问题的提出 97

二、研究设计 98

(一)研究目的 98

(二)研究对象 98

(三)研究工具 100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01

(一)自我调适一阶因子的多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 101

(二)生涯活动一阶因子的多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 103

(三)人际适应一阶因子的多因素多变量方差分析 113

四、讨论与建议 129

(一)自我调适因子调查结果 129

(二)生涯活动因子调查结果 130

(三)人际适应因子调查结果 133

五、结论 138

第四章 西南少数民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 141

一、问题的提出 141

二、研究设计 141

(一)研究目的 141

(二)研究对象 142

(三)研究工具 143

三、研究结果 143

(一)苗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关系 143

(二)彝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关系 151

(三)壮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关系 156

(四)藏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关系 162

四、分析与讨论 168

(一)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行为的观察变量路径 169

(二)社会适应行为对生活满意度的观察变量路径 170

五、结论 171

(一)苗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行为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171

(二)彝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行为和生活或满意度的关系 171

(三)壮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行为和生活或满意度的关系 171

(四)藏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行为和生活或满意度的关系 172

第五章 西南少数民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173

一、贵州苗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173

(一)本研究中的社会适应行为 174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174

(三)收集资料的方法 175

(四)研究的信效度 176

(五)研究结果 177

(六)讨论与建议 198

(七)结论 209

二、云南彝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个案研究 210

(一)问题的提出 210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0

(三)研究结果 211

(四)分析与讨论 219

(五)结论 222

第六章 西南少数民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特点 223

一、问题的提出 223

二、研究设计 224

(一)研究对象 224

(二)研究工具 225

(三)数据处理 226

三、研究结果 226

(一)总体情况与民族间差异 226

(二)地区民族内部研究 232

四、分析与讨论 236

(一)西南少数民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与民族间差异 236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内部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 238

五、结论 240

第七章 西南少数民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241

一、问题的提出 241

二、研究设计 242

(一)研究对象 242

(二)研究工具 243

(三)数据处理 244

三、研究结果 245

(一)西南少数民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现状 245

(二)西南少数民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258

(三)西南少数民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生活质量的关系模型 263

四、分析与讨论 275

(一)西南少数民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支持、生活质量的总体情况与民族间差异 275

(二)西南少数民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279

(三)西南少数民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支持—社会适应—生活质量三者模型 281

五、结论 288

(一)西南少数民族(彝族、苗族和壮族)总体上的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状况 288

(二)在西南少数民族(彝族、苗族和壮族)总体上的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288

(三)彝族、苗族、壮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生活质量模型 288

第八章 西南少数民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291

一、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个案研究 291

(一)问题的提出 291

(二)个案的选择 292

(三)收集资料的方法 293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293

(五)结论 306

二、黔东南苗族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个案研究 307

(一)问题的提出 307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308

(三)研究结果 310

(四)现场观察图 311

(五)分析与讨论 317

(六)结论 320

第九章 西南少数民族视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321

一、问题的提出 321

二、视力残疾儿童可能面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322

(一)盲态 322

(二)情绪问题 323

(三)思想意识上的偏差 325

(四)社会适应能力差 326

三、贵州苗族视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327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327

(二)资料收集 328

(三)独立与改变:成熟的自我适应 328

(四)感恩与责任:自为的家庭适应 330

(五)模范与自我:冲突中的学校适应 331

(六)变迁与改变:失落中的社会适应 334

(七)多元与借鉴:王生生活的宏观背景 334

(八)未完的结论 336

三、云南彝族视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338

(一)个案的选取 339

(二)资料收集 339

(三)接纳与独立:源自个案的叙述 340

(四)责任与专业:来自老师的支持 343

(五)忧虑与寄托:源自父母的认知 345

(六)融合与冲突:源自不同残障类别学生的表现 347

(七)研究者的感受 348

四、广西壮族视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的个案研究 349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349

(二)资料收集 351

(三)自理与荣誉 352

(四)普校的快乐与烦恼 352

(五)家庭的教养 355

(六)学校的支持 356

(七)学校的满意与遗憾 358

(八)对于随班就读经历的反思与思考 358

(九)可能的努力 360

第十章 促进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63

一、塑造现代特殊儿童社会适应发展观 363

(一)基于差异的补偿观 363

(二)跨越缺陷的潜能观 364

(三)消解隔离的融合观 365

(四)超越顺应的支持观 367

二、构建生态化支持系统 367

(一)生态化支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 368

(二)生态化支持系统的层次化发展 376

三、西南少数民族特殊儿童社会适应发展的社会支持 377

(一)社会支持的特点 378

(二)社会支持的主要内容 379

四、制度保障 388

(一)我国相关制度的伦理困境 389

(二)特殊教育制度的伦理建构 395

(三)制度支持的领域分布 398

五、生涯发展导向的教育支持 407

(一)生涯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 408

(二)生涯教育的历史地位 410

(三)对生涯教育的理解 411

(四)基础教育课程生涯发展要素构成 411

(五)生涯发展的阶段表现 414

(六)特殊教育学校生涯教育建设的空间 416

(七)特殊教育学校生涯教育的建设 421

附录 431

参考文献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