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草药成分化学 1
第一节 有效成分的概念 1
一、无效成分 1
二、有效成分 1
三、有效和无效的相对性 2
第二节 中药化学成分的类型简介 2
一、生物碱 2
二、甙类 2
三、挥发油 2
四、有机酸 2
五、糖类 2
六、氨基酸、蛋白质 3
七、鞣质 3
八、萜类 3
第三节 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精制 3
一、研究步骤 3
二、有效成分的提取 4
三、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精制 7
第四节 层析法 9
一、几种固定相的介绍 9
二、Rf值的计算 9
三、各种层析类型介绍 10
四、吸附层析和分配层析的适用范围 10
五、吸附层析的吸附剂 10
六、吸附层析的流动相 11
七、吸附力和化学成分结构的关系 12
八、分配层析的载体和分类 12
九、吸附柱层析 12
十、低压柱层析 13
十一、吸附薄层层析 13
十二、特殊薄层 14
十三、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的关系 15
十四、纸层析(PC) 15
十五、聚酰胺层析 17
十六、离子交换层析法 17
十七、凝胶层析法 17
第五节 生物碱 18
一、概述 18
二、一般性质 19
三、沉淀反应 19
四、提取和分离 20
第六节 糖和甙类 21
一、物理性质 21
二、化学性质 22
三、糖的PC鉴定 23
四、提取和分离 24
第七节 醌类和蒽衍生物 24
一、醌类 24
二、蒽衍生物 25
第八节 香豆素 28
一、结构类型 28
二、物理性质 28
三、化学性质 28
四、提取和分离 28
五、鉴定方法 29
第九节 黄酮类化合物 29
一、基本结构 29
二、性状 30
三、显色反映 31
四、提取和分离 32
五、层析在黄酮类化合物检识中的应用 34
第十节 萜类和挥发油 34
一、萜类的主要结构类型 34
二、萜的含义和分类 35
三、单萜 35
四、环烯醚萜衍生物 35
五、三萜 36
六、挥发油 36
第十一节 强心甙 38
一、强心甙的化学结构 38
二、强心甙的性质 40
三、强心甙类的提取与分离 41
第十二节 皂甙 41
一、概述 41
二、甾体皂甙 41
三、三萜皂甙 43
四、皂甙的性质 44
五、皂甙的鉴别 45
六、皂甙的提取与分离 45
第十三节 鞣质 46
一、概述 46
二、鞣质的分类及化学结构 47
三、鞣质的通性 48
第十四节 中药化学成分的预试验 48
一、单项预试验溶液的制备 48
二、化学成分的检查 49
附录 常用的试剂的配制 53
第二章 中药药剂 55
第一节 概述 55
一、中药药剂学的性质 55
二、中药药剂常用名词术语 55
三、药物剂型分类 56
第二节 粉碎、过筛与混合 57
一、粉碎 57
二、过筛 59
三、混合 60
四、粉料的质量检查 61
第三节 浸出制剂 61
一、概述 61
二、浸出原理与影响浸出的因素 62
三、常用浸出制剂 64
第四节 汤剂、合剂与煮散 69
一、汤剂 69
二、合剂 69
三、中药煮散 70
第五节 散剂与冲剂 71
一、散剂 71
二、冲剂 73
第六节 丸剂 74
一、丸剂的特点 74
二、丸剂的分类 75
三、丸剂的制备 75
第七节 片剂 81
一、概述 81
二、片剂的赋形剂 82
三、片剂的制备 84
四、片剂的包衣 89
第八节 胶囊剂 93
一、概述 93
二、胶囊剂的特点 93
三、硬胶囊的规格型号 94
四、硬胶囊剂的制备 94
五、例举(风湿定胶囊) 95
六、软胶囊剂 96
第九节 栓剂 97
一、概述 97
二、栓剂的基质 98
三、栓剂的制法 100
四、栓剂举例 101
第十节 注射剂 102
一、概述 102
二、注射剂的溶媒 103
三、注射剂的附加剂 105
四、注射剂的制备 107
五、举例 113
第十一节 其它传统剂型简介 113
一、胶剂 113
二、丹剂 113
三、黑膏药 114
四、曲剂 114
五、条剂 114
六、钉剂 114
七、棒剂 114
八、线剂 115
九、灸剂 115
十、茶剂 115
十一、锭剂 115
十二、熨剂 115
十三、糕剂 115
十四、露剂 116
第十二节 其它改进剂型简介 116
一、口服液剂 116
二、软膏剂 116
三、橡皮膏 116
四、膜剂 116
五、涂膜剂 117
六、海绵剂 117
七、离子透入剂 117
八、乳剂 117
九、纸型片剂 117
第十三节 新剂型简介 118
一、微囊剂 118
二、静脉乳剂 118
三、脂质体制剂 118
四、前体药物制剂 119
五、气雾剂 119
第三章 中药鉴定基础 120
第一节 概述 120
一、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 120
二、中药的分类 120
第二节 中药鉴定的方法 121
一、基原(原植物、原动物和矿物)鉴定 121
二、性状鉴定 122
三、显微鉴定 123
四、理化鉴定 126
第二节 根类中药的鉴定 127
一、性状鉴定 127
二、显微鉴定 127
第三节 根茎类中药的鉴定 134
一、性状鉴别 134
二、显微鉴定 134
第四节 茎木类中药的鉴定 141
一、性状鉴定 141
二、显微鉴定 141
第五节 皮类中药的鉴定 145
一、性状鉴定 145
二、显微鉴定 146
第六节 叶类中药的鉴定 149
一、性状鉴定 149
二、显微鉴定 149
三、叶类中药的显微常数测定 152
第七节 花类中药的鉴定 155
一、性状鉴定 155
二、显微鉴定 155
三、花类药材粉末特征 156
第八节 果实、种子类中药的鉴定 158
一、果实类中药的性状鉴定 158
二、果实类中药显微鉴定 159
三、种子类中药的性状鉴定 159
四、种子类中药显微鉴定 159
第九节 全草类中药的鉴定 162
第十节 藻、菌、地衣类中药的鉴定 163
一、藻类中药 163
二、菌类中药 164
三、地衣类中药 164
第十一节 树脂类中药的鉴定 168
一、树脂类中药的形成和采收 168
二、树脂的分类、化学组成和通性 168
三、树脂类中药的分离与鉴定 169
第十二节 动物药鉴定 172
一、动物体的基本构造 172
二、动物的组织 173
三、动物的器官和器官系统 174
四、动物分类的概述 175
第十三节 矿物药的鉴定 186
一、矿物药的分类 186
二、矿物药的性状鉴定 186
三、矿物药的理化鉴定 189
四、矿物药的显微鉴定 190
第四章 药用植物 199
第一节 植物器官的形态 199
一、根(root) 200
二、茎(stem) 201
三、叶(leaf) 204
四、花(flower) 210
五、果实和种子(fruit and seed) 217
第二节 药用植物分类 221
一、植物分类概述 221
二、藻类植物(Algae) 224
三、菌类植物(Fungi) 225
四、地衣类植物(Lichenes) 225
五、苔藓植物(Bryophyta) 225
六、蕨类植物(Pteridophyta) 226
七、种子植物(Spermatophyta) 228
第三节 植物的显微结构 243
一、植物的细胞 243
二、植物的组织 247
第四节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254
一、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 254
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 255
三、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的估量 255
四、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总结 255
五、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255
第五节 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 256
一、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的意义 256
二、药用植物鉴定的方法 256
第六节 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与保存 257
一、采集工具 258
二、采集方法 259
三、野外记录 260
四、标本的压制 260
五、标本的消毒和装订 260
第五章 中药药理 261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简介 261
一、概念、目的和任务 261
二、中药药理现代研究的主要成就 261
三、研究过的中药按药理作用分类 262
第二节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主要因素 263
一、中药原植物的影响 263
二、中药产地及采集季节的影响 263
三、药用部位的影响 264
四、贮藏条件的影响 264
五、炮制的影响 265
六、剂型和制剂的影响 266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理 266
一、复方药理的研究方法 266
二、研究复方应注意的事项 267
三、复方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 267
第四节 各类中药药理作用 268
一、解表药 268
二、清热药 269
三、泻下药 272
四、祛风湿药 273
五、利水渗湿药 274
六、温里药 275
七、理气药 277
八、消食药 278
九、止血药 278
十、活血化瘀药 279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药 282
十二、安神药 282
十三、平肝息风药 283
十四、芳香开窍药 284
十五、补益药 284
十六、敢涩药 288
十七、驱虫药 288
十八、抗癌药 289
十九、外用药 296
第五节 中药药理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知识 301
一、中药药理实验研究设计的特殊性 301
二、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基本内容 302
三、实验设计基本要求 302
四、常用的设计方法 303
第六章 实用中药 304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304
一、四气和五味 304
二、归经 305
三、升降浮沉 306
四、有毒与无毒 306
第二节 中药的应用 306
一、配伍 306
二、禁忌 307
三、剂量和服法 309
四、中药饮片调剂常规 309
五、煎药规程 313
第三节 常用中药(400种左右) 314
解表药 314
辛温解表药(表6-4) 314
辛凉解表药(表6-5) 316
清热药 317
清热泻火药(表6-6) 317
清热凉血药(表6-7) 319
清热燥湿药(表6-8) 320
清热解毒药(表6-9) 322
清热明目药(表6-10) 326
退虚热药(表6-11) 326
化痰止咳平喘药 327
温化寒痰药(表6-12) 327
清热化痰药(表6-13) 328
止咳平喘药(表6-14) 329
芳香化湿药(表6-15) 331
消食药(表6-16) 332
行气药(表6-17) 333
泻下药(表6-18) 335
润下药(表6-19) 335
峻下逐水药(表6-20) 336
驱虫药(表6-21) 337
芳香开窍药(表6-22) 338
温里药(表6-23) 339
平肝息风药 341
息风止痉药(表6-24) 341
平肝潜阳药(表6-25) 342
安神药(表6-26) 343
逐水渗湿药 344
利水通淋药(表6-27) 344
利湿退黄药(表6-28) 346
祛风湿药(表6-29) 347
止血药(表6-30) 349
活血祛瘀药(表6-31) 351
抗癌药(表6-32) 354
止痛药(表6-33) 355
补益药 357
补气药(表6-34) 357
补阳药(表6-35) 359
补血药(表6-36) 361
补阴药(表6-37) 362
收涩药(表6-38) 363
外用药(表6-39) 365
第七章 中药炮制 367
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 367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367
二、改变或缓和药性 367
三、提高药物疗效 367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367
五、便于调剂和制剂 368
六、保证药物净度,利于贮藏 368
七、矫味矫臭,有利于服用 368
第二节 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368
一、炮制对药物性味功能的影响 368
二、炮制对中药制剂的影响 369
三、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369
第三节 中药炮制的分类 372
第四节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374
第五节 药物的净选加工 376
一、净选的方法 377
二、去除非药用部位 377
第六节 饮片的切制 379
一、切制的目的 379
二、切制前的水处理 379
三、饮片类型 380
四、饮片的切制方法 381
五、饮片的干燥方法 381
第七节 炒法 382
一、清炒法 382
二、加辅料妙法 382
第八节 炙法 384
第九节 煅法 386
第十节 蒸、煮、?法 387
第十一节 复制法 387
第十二节 发酵、发芽法 388
第十三节 其他制法 389
第十四节 各种炮制法适宜的药物品种 391
第八章 中药方剂 394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 394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394
二、常用的治疗“八法” 394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 395
一、《内经》七方 395
二、《药对》“十剂” 396
三、现代分类法 396
第三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册 398
一、君药 398
二、臣药 398
三、佐药 398
四、使药 398
第四节 临床常用方剂 399
第九章 药政管理 429
第一节 药政管理发展简史 429
一、中国古代药政管理(公元前1027年~公元1840年) 429
二、中国近代药政管理(公元1840~1949年) 430
三、中国现代药政管理 431
第二节 药政管理的立法 432
一、药政法规的概念及作用 432
二、《药品管理法》 432
第三节 药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436
一、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 436
二、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 441
三、医疗单位的药剂监督管理 443
四、《医院药剂管理办法》简介 447
第四节 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及职责范围 449
一、药政管理机构 449
二、药品监督员 451
三、药政、药检干部和药品监督员守则 452
第五节 药品标准 452
一、药品标准的分级与要求 452
二、药品标准的主要内容 453
三、药品标准简介 453
四、药品卫生标准 456
五、国外药典名录 457
第六节 药品管理 459
一、特殊药品的管理 459
二、进出口药品的管理 468
三、中药材及中药市场的管理 470
四、中药新药的管理 471
五、药品广告的管理 475
第七节 有关中药管理的规定 476
一、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 476
二、对罂粟壳的管制处理问题的指示 477
三、推广试用水牛角 477
四、加强麝香资源保护和市场管理 477
五、明确贵重中药材品种 478
六、重申严禁鸦片烟毒 479
七、禁止使用对二氯苯作药材杀虫药 479
八、加强麝香资源保护 480
九、卫生部公布《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管理办法(试行)》 480
十、卫生部下发《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 481
十一、国务院发布《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481
十二、修订番泻叶进口药材标准 483
十三、“引流熊胆”暂行管理办法 483
第十章 药品检验 485
第一节 我国的药检机构及工作任务 485
一、药品检验机构 485
二、药检所工作任务和职责 487
第二节 药品检验的目的和中药检验的特点 487
一、药品检验的目的 487
二、中药检验的特点 488
第三节 药品检验工作程序 490
一、检品的来源 490
二、药品检验流程 491
三、检验报告书下结论原则 492
第四节 中药的检验方法 492
一、检品取样法 493
二、中药的一般检查方法 494
三、仪器分析简介 497
第五节 中药制剂检验通则 500
一、丸剂 500
二、滴丸剂 502
三、散剂 502
四、片剂 503
五、注射剂 504
六、冲剂 506
七、橡胶膏剂 507
八、胶囊剂 507
九、糖浆剂 507
十、合剂 508
第六节 容量仪器和温度计的校正 508
一、容量瓶的校正 508
二、移液管的校正 509
三、滴定管的校正 509
四、溶液体积对温度的补正 510
五、校正容器时注意事项 511
六、温度计的校正 512
第七节 实验室安全技术知识 513
一、使用试药试液注意事项 513
二、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513
三、防火和防爆 514
第八节 中药标本 515
一、标本的来源 515
二、标本的分类 515
三、中药标本的选择、整理和标化 515
四、标本的处理和装瓶 516
五、标本虫蛀和霉变的处理 516
六、存放标本房间的要求 517
七、标本的日常护理 517
第九节 药检工作的主要规章制度 517
一、检品留样制度 517
二、中药标本管理制度 517
三、剧毒药品及试剂管理制度 518
四、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518
第十一章 中药显微鉴定技术 520
第一节 显微制片技术 520
一、石蜡制片法 520
二、徒手切片法 537
三、滑走切片机切片法 539
四、表面制片法 540
五、粉末制片法 540
六、解离组织制片法 543
七、整体封固法 544
八、薄片磨制法 545
九、涂片法(压片法) 545
第二节 生物显微镜 546
一、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用途 546
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547
三、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548
四、显微镜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548
五、显微镜的维护 549
第三节 偏光显微镜 550
一、偏光显微镜的构造 550
二、偏光显微镜的调节与使用 551
三、偏光显微镜的养护 553
第四节 电子显微镜简介 554
一、透射电子显微镜 554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 556
第五节 显微测量法 557
一、载台量尺 557
二、目镜量尺 557
三、实物长度测量法 558
四、较大物体的长度测量 559
五、放大影像的长度测量 559
六、利用显微描绘器的长度测量 560
第六节 显微绘图法 560
一、徒手绘图法 560
二、网格绘图法 560
三、利用显微描绘器的绘图法 560
四、投影描绘法 562
第七节 显微摄影技术简介 562
一、显微摄影的原理与设备 562
二、显微摄影的程序 563
三、冲洗和放大 564
第八节 中药显微化学鉴定法 565
一、中药显微化学鉴定的特点和意义 565
二、中药显微化学主要实验方法 565
三、中药显微化学鉴定的注意事项 566
四、植物细胞壁组分的鉴定 566
五、细胞内含物的鉴定 568
第十二章 中药的中毒与急救 570
第一节 概论 570
一、常见的毒性中药 570
二、中医对中药中毒的预防 570
三、中医对中药中毒的诊断 571
四、中医急救方法 573
第二节 各论 574
一、含生物碱类有毒中药的中毒与急救 574
二、含皂甙类有毒中药的中毒与急救 581
三、含毒蛋白类中药的中毒与急救 584
四、含萜与内酯类有毒中药的中毒与急救 587
五、动物类有毒中药的中毒与急救 588
六、矿物类有毒中药的中毒与急救 588
七、其它有毒中药的中毒与急救 589
第十三章 中药保管技术 596
第一节 中药质量变化的因素 596
一、内在因素 596
二、外在因素 597
第二节 中药质量变化类别与化学成分在贮藏中的变化 599
一、中药质量变化类别 599
二、中药化学成分在贮藏中的变化 600
第三节 中药水分与质量的关系 601
一、水分与霉变的关系 601
二、水分与虫害的关系 601
三、水分与软化的关系 602
四、水分与风化的关系 602
五、水分与走味的关系 602
六、水分与潮解的关系 602
七、水分与干燥的关系 602
第四节 中药的贮藏保管方法 602
一、通风法 602
二、吸潮法 603
三、密封法 603
四、对抗同贮法 603
五、日晒法 603
六、火烘法 603
七、化学试剂熏蒸法 604
八、冷藏法 604
九、沸水蒸烫法 605
十、去霉法 605
十一、毒麻中药贮藏保管法 605
十二、易燃中药贮藏保管法 605
十三、贵细中药贮藏保管法 606
十四、鲜生中药养护法 607
十五、常用药材保管养护方法检索表 608
第五节 中成药贮藏保管法 618
一、丸剂 618
二、散剂 618
三、煎膏剂 619
四、膏药 619
五、丹剂 619
六、胶剂 619
七、冲剂 619
八、片剂 619
九、注射剂 620
十、酒剂 620
十一、糖浆剂 620
十二、合剂 620
十三、露剂 620
十四、茶剂 620
第六节 中药质变的检查 620
一、检查的时间 621
二、质量检查方法 621
第七节 中药保管养护的新技术 622
一、远红外加热干燥 622
二、微波干燥 622
三、气调贮藏 623
四、气幕防潮 623
五、环氧乙烷的防霉 623
第十四章 中药文献查阅指南 624
第一节 书目、文摘、索引简述 624
一、书目 624
二、文献 624
三、索引 625
第二节 综合性中药文献检索工具 625
第三节 中药类期刊简介 628
一、全国性中药期刊 628
二、中医学院学报和地方性中药期刊 629
第四节 历代重要中药文献简介 631
一、《神农本草经》 631
二、《本草经集注》 632
三、《新修本草》 632
四、《本草拾遗》 632
五、《蜀本草》 632
六、《日华子诸家本草》 632
七、《开宝重定本草》(开宝本草) 632
八、《嘉祜补注神农本草》(嘉祜本草) 632
九、《图经本草》 633
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633
十一、《本草衍义》 633
十二、《本草品汇精要》 633
十三、《本草纲目》 633
十四、《本草纲目拾遗》 634
十五、《植物名实图考》 634
第五节 现代重要中药著作概述 634
一、《中国药学大辞典》 634
二、《中药手册》 634
三、《中药制剂手册》 634
四、《中国药用植物国鉴》 635
五、《常用中草药图谱》 635
六、《中药鉴别手册》 635
七、《中药临床手册》 635
八、《全国中草药汇编》 635
九、《中药大辞典》 636
十、《中药志》 636
十一、《中草药学》 636
十二、《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 636
十三、《中国本草图鉴》 637
十四、《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 637
十五、《中药制剂汇编》 637
十六、《中国药学史》 637
十七、《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法》 637
十八、《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 638
十九、《中国民族药志》 638
二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638
第六节 怎样查阅中药文献资料 638
一、查阅中药文献的基本功 638
二、检索方法 639
三、检索步骤 640
四、检索途径 641
第七节 美国化学文献 641
一、概况 642
二、类目 642
三、文摘内容和格式 643
四、索引及检索法 644
五、各种索引的相互关系和查阅方法 647
第八节 美国生物学文摘 647
第十五章 简明药学计算 648
第一节 误差与数据处理 648
一、误差的含义 648
二、有效数字 648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649
四、逸出值的舍弃 651
第二节 物质量和基本概念及溶液浓度的计算 652
一、物质量的单位 652
二、根据分子式的计算 653
三、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 655
第三节 药剂技术与制剂分析计算 665
一、药剂技术的基本计算 665
二、制剂原辅料投料的计算 669
三、制剂分析计算 675
第四节 数理统计方法在药学中的应用 690
一、基本概念 690
二、平均数、标准数、变异系数及正态分布 691
二、T检验法 695
三、F检验法 699
五、回归分析 699
第十六章 常用数据 701
第一节 古今度量衡比较 701
一、历代度量衡比较表 701
二、古代、现代对古医书中“量”的解释 704
第二节 常用计量单位换算 704
一、有关度量衡的基本概念 704
二、长度单位换算 705
三、重量单位换算 706
四、容量单位换算 707
五、有关外文的参考数据 708
第三节 药剂学常用数据 710
第四节 有关药物及剂量数据 721
一、药物剂量的一般概念 721
二、剂量折算及有关药物表 721
第五节 药检工作常用数据 723
一、一般常用数据 723
二、常用指示剂 726
三、其它参考数据 731
第十七章 中国基本成药 732
一、内科 732
二、妇科 748
三、儿科 752
四、外科 756
五、眼科 759
六、耳鼻咽喉口齿科 760
第十八章 中药资源分布 763
一、各省主产中药品种 763
二、我国进口中药品种在国外分布情况 767
附录 768
(一) 我国从广东、天津、上海三个口岸进口的中药品种 768
(二) 十大药都 769
(三) 浙八味 769
(四) 四大怀药 769
(五) 十大广药 769
第十九章 中药经验鉴别术语解释 770
一、植物类部分 770
二、动物类部分 776
三、矿物类部分 779
第二十章 中药异名 780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 780
二、茎木类中药 794
三、皮类中药 796
四、叶类中药 798
五、花类中药 800
六、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802
七、全草类中药 814
八、藻、菌类中药 823
九、树脂类中药 824
十、其它类中药 825
十一、动物类中药 827
十二、矿物类中药 833
中药异名索引 837
主要参考文献 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