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腧穴 3
一、经络 3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4
(二)十二经脉 4
1.体表分布规律 5
2.表里属络关系 5
3.循行走向与交接 6
(三)奇经八脉 7
1.循行 8
2.作用 8
(四)十五络 9
二、腧穴 9
(一)分类 10
1.十四经穴 10
2.奇穴 10
3.阿是穴 11
(二)定位方法 11
1.骨度分寸法 11
2.自然标志法 14
3.手指同身寸法 15
(三)治疗作用 16
(四)十四经腧穴 17
1.手太阴肺经 17
2.手阳明大肠经 23
3.足阳明胃经 31
4.足太阴脾经 47
5.手少阴心经 54
6.手太阳小肠经 59
7.足太阳膀胱经 65
8.足少阴肾经 84
9.手厥阴心包经 91
10.手少阳三焦经 96
11.足少阳胆经 104
12.足厥阴肝经 117
13.督脉 124
14.任脉 133
(五)经外穴 143
1.头颈部 143
2.躯干部 149
3.四肢部 152
治疗概要 159
一、刺法 159
(一)毫针刺法 159
1.刺前准备 159
2.进针法 161
3.针刺的角度 163
4.针刺的深度 164
5.行针与得气 165
6.针刺补泻 167
7.留针与出针 169
8.注意事项 169
9.异常情况的处理 170
(二)其他针法 172
1.三棱针 172
2.皮肤针 174
3.电针 176
4.水针 178
5.耳针 179
二、灸法 188
(一)常用灸法 189
1.艾炷灸 189
2.艾卷灸 192
3.温针灸 193
(二)适应证 194
(三)注意事项 194
三、拔罐法 195
(一)罐的种类 195
1.竹罐 195
2.陶罐 196
3.玻璃罐 196
(二)拔罐的方法 196
1.火罐法 197
2.水煮法 198
(三)起罐 198
(四)注意事项 199
四、治疗原则 199
(一)阴阳 200
(二)表里 200
(三)寒热 201
(四)虚实 201
五、配穴处方 202
(一)选穴规律 202
1.近部取穴 202
2.远部取穴 203
3.随证取穴 203
(二)常用配穴法 204
1.本经配穴法 204
2.表里配穴法 205
3.前后配穴法 205
4.上下配穴法 205
5.左右配穴法 206
(三)特定穴的应用 206
1.五输穴 207
2.俞、募穴 209
3.原、络穴 211
4.八脉交会穴 213
5.八会穴 214
6.郄穴 214
7.下合穴 215
常见病的治疗 219
一、急症 219
昏迷 219
休克 221
中暑 222
中风 224
头痛 228
二、内科疾病 231
感冒 231
气管炎 233
支气管哮喘 236
高血压病 239
冠心病 241
心律失常 244
心神经官能症 246
癔症 249
神经衰弱 252
老年性痴呆 255
精神分裂症 258
癫痫 260
面神经炎 263
面肌痉挛 265
膈肌痉挛 268
神经性呕吐 270
慢性胃炎 272
溃疡病 275
胃下垂 278
急性胃肠炎 280
习惯性便秘 282
胃肠神经官能症 285
痢疾 288
疟疾 291
尿潴留 293
遗尿 296
遗精 298
阳痿 300
早泄 302
多发性神经炎 305
周期性麻痹 307
痹证 310
腰痛 312
三、外科疾病 315
乳腺炎 315
阑尾炎 317
胆囊炎与胆石症 320
胆道蛔虫症 322
直肠脱垂 324
单纯性甲状腺肿 326
肩关节周围炎 328
落枕 331
扭挫伤 333
神经性皮炎 335
丹毒 338
脑震荡 340
颈椎病 342
截瘫 346
坐骨神经痛 348
三叉神经痛 350
肋间神经痛 352
股外侧皮神经炎 354
腱鞘囊肿 357
破伤风 359
痔疮 360
带状疱疹 363
斑秃 366
荨麻疹 368
脂溢性皮炎 371
四、妇科疾病 373
月经不调 373
痛经 376
经闭 379
功能性子宫出血 382
妊娠呕吐 384
胎位不正 386
缺乳 387
子宫脱垂 390
盆腔炎 393
更年期综合征 395
不孕症 398
五、儿科疾病 402
百日咳 402
腮腺炎 404
急惊风 406
小儿腹泻 408
小儿营养不良 411
小儿麻痹症 413
小儿舞蹈症 416
小儿多动症 417
小儿流涎症 419
六、五官科疾病 421
聋哑症 421
耳鸣症 422
非化脓性中耳炎 424
梅尼埃病 426
鼻出血 428
慢性鼻炎 430
鼻窦炎 432
急性咽喉炎 434
慢性咽炎 436
失音 438
牙痛 440
急性结膜炎 442
近视 444
眼睑下垂 445
眼底病 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