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 9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9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 16
第三节 认识和实践 25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 30
第一节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30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35
第三节 人与社会发展 43
第二编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51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 51
第二节 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 56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61
第四节 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65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71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7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78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82
第四节 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 89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9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 95
第二节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100
第三节 列宁晚年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07
第六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 113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13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15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120
第七章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32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32
第二节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学说 140
第三节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44
第八章 邓小平理论精髓 153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53
第二节 把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156
第三节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破除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 160
第四节 研究认识规律,提高主体素质,深化体制改革 166
第九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4
第一节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174
第二节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3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90
第十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195
第一节 “三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95
第二节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01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7
第四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13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21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21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其客观必然性 222
第三节 市场机制及其对资源的配置 224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5
第五节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29
第六节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35
第十二章 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241
第一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241
第二节 建立现代银行体系 246
第三节 用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51
第十三章 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257
第一节 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257
第二节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6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6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68
第五节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274
第三编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第十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建党理论 281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理论 281
第二节 列宁的建党理论 287
第十五章 毛泽东、邓小平的建党思想 299
第一节 毛泽东建党思想 299
第二节 邓小平建党思想 306
第十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16
第一节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17
第二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19
第三节 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24
第四节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26
第五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330
第六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332
第十七章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337
第一节 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 337
第二节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342
第三节 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 344
第四节 贯彻“四化”方针,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47
第五节 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350
结束语 361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361
后记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