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课题的缘起与研究价值 1
二、相关研究综述 3
三、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 9
四、研究创新之处 9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0
第一章 近代中国学校历史课程与新式历史教科书的出现 13
第一节 清末学制转型中的历史课程设置 13
一、中学历史课在中国的出现 13
二、“壬寅癸卯学制”中的历史课程 14
第二节 新式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诞生 15
一、教会学校的启蒙和日本版历史教科书的传译 15
二、国人自编历史教科书的起步 17
第二章 新的起点: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初步发展(1912—1921年) 20
第一节 民初学制与中学历史教科书概况 20
一、“壬子癸丑学制”和“课程标准”的问世 20
二、民初国史教科书的原创与世界史教科书的编译 22
第二节 教科书中的史观变化 26
一、对历史的认识 26
二、对历史分期的不同诠释 29
第三节 “民主”、“共和”理念下之教科书新貌 36
一、除旧布新 36
二、观念变迁 42
第四节 教科书的编撰特点 47
一、章节体例的发展 47
二、结构的扩充 49
第三章 成熟与多元: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黄金时代”(1922—1936年) 54
第一节 学制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纲要)的演进 54
一、“壬戌学制”和1923年中学历史课程纲要的出台 54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学制调整与抗战前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56
第二节 各种史学新思想在教科书中的涌现 61
一、进化史观的主导 61
二、“综合研究”的视野 71
三、唯物史观的萌芽 74
第三节 教科书内容特点剖析 78
一、教科书叙述中的个性解放精神 78
二、关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 82
三、倡导三民主义 89
四、谴责列强的侵略暴行,激发抵抗斗志 93
第四节 历史教科书编撰方面的完善 102
一、“二重证据法”等史学方法与成果的引入 102
二、体例和结构的发展 106
三、语言和文字编排的变化 123
第四章 工具性的强化: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变奏”(1937—1949年) 127
第一节 战时教育方针的制定和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 127
一、战时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 127
二、历史课程标准的修正与改订 128
第二节 教科书叙述中的转变 132
一、弘扬传统文化和重视本国历史 132
二、政府和领袖的“宣传器” 139
第三节 教科书的史观和编撰概况 143
一、史观变化 143
二、编辑情况概述 147
第五章 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审与学者的思考 151
第一节 教科书的编审与“案件” 151
一、编审制度的变迁与教科书“案件” 151
二、剖析与反思 155
第二节 民国学者对中学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思考 159
一、关于教科书的编写 159
二、关于教科书的使用 167
三、学者思考的价值 170
结语 175
一、民国时期史学和教育的发展是中学历史教科书近代化的推动因素 175
二、历史教科书是社会和时代变迁的“映射物” 177
三、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意志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映 179
四、借鉴与启示 180
参考文献 188
后记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