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述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建国编著
  • 出 版 社:西安:三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807368014
  • 页数:28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国古代管制、仕进制度、教育制度、土地赋税制、科技成就、思想史、变法与改革、中外文化交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官制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官制沿革概述 1

一、原始社会官制的萌芽 1

二、奴隶社会的官制 2

三、封建社会的官制 4

第二节 中央官制 7

一、中枢机构 7

二、行政机构 16

三、监察和谏议机构 23

第三节 地方官制 26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 32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仕进制度 35

第一节 奴隶社会的世官制 35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仕进制度 37

第三节 两汉的察举征辟 39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42

第五节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 43

一、隋代科举制的创立 43

二、唐朝的科举制度 43

三、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45

四、明清科举制度 49

第六节 秦汉以后选拔官吏的其他方式 53

一、官学 53

二、军功 54

三、吏进 54

四、荫袭 55

五、捐纳 59

第七节 中国古代仕进制度的功能 61

第三章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64

第一节 学校制度 64

一、学校的萌芽 64

二、西周的官学 65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 66

四、从秦代的吏师制度到汉代儒学独尊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67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的中衰 69

六、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兴盛及制度的完备 70

七、宋元时期官学的演变 71

八、明清时期古典学校教育制度的衰落及终结 72

九、古代私学的意义 74

第二节 书院制度 75

一、书院的产生 75

二、宋代书院的兴盛 75

三、元明清时期书院的演变 76

四、书院与理学的关系 77

五、禅林讲学制度对书院的影响 78

六、书院的教学特色 78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80

一、先秦诸家的教育思想 80

二、董仲舒的教育主张 83

三、韩愈的教育理论 83

四、宋明理学家的教育思想 84

五、清初实学家颜元的教育思想 85

第四节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 86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 89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89

一、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89

二、奴隶社会的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90

三、封建社会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91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95

一、中国古代赋税的产生 95

二、夏、商、周三代的赋税制度 96

三、从鲁国的初税亩到汉代的田租、口赋 98

四、从曹魏的租调制到唐代的租庸调制 100

五、从唐后期两税法到清代的摊丁入亩 101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105

第一节 四大发明 106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 109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 110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地学 113

第五节 传统的中医学 115

第六节 发达的农学 118

第七节 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120

第八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25

第六章 中国古代思想史 127

第一节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开端——先秦诸子 127

一、孔子与儒家 127

二、老子和道家 131

三、墨家 133

四、法家 135

五、阴阳家 136

第二节 两汉经学及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137

一、焚书坑儒与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 137

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和改造 138

三、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142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期佛、道、儒三家并进 143

第四节 宋明理学的形成和演变 147

一、程朱理学 148

二、陆王心学 150

第五节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终结——清代实学 152

一、清初三先生 153

二、叔世二大儒 156

第六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特点 161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史学成就 165

第一节 史学的萌芽和确立——先秦时期 165

第二节 史学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168

一、纪传体断代史 171

二、编年体断代史 171

三、人物传记 172

四、谱学 172

五、地方史志 172

六、史注 172

第三节 史学的繁荣——隋唐宋元时期 172

一、纪传体——十五种正史 173

二、编年体——《资治通鉴》 174

三、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 174

四、政书——《通典》、《文献通考》和《通志》 175

五、史评——《史通》 176

六、史苑奇葩——少数民族史学 176

第四节 史学的继续发展和终结——明清时期 177

一、官修史书 177

二、野史笔记 177

三、乾嘉史学 178

四、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179

第五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179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182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82

一、李悝变法 183

二、吴起变法 183

三、商鞅变法 184

第二节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 187

一、改革政治制度 190

二、改革经济制度 191

三、迁都和改革文化习俗 193

第三节 王安石变法 195

一、理财 198

二、整军 200

三、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改革 201

第四节 张居正改革 202

一、整顿吏治 204

二、整饬边防 205

三、治理黄、淮,通畅漕运 206

四、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 206

第五节 几点结论 208

第九章 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 209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根本起因 209

一、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经济剥削 209

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 212

第二节 历代农民战争的概况 214

一、秦至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 214

二、魏晋至唐中叶的农民战争 217

三、唐末至元末的农民战争 218

四、明至清中叶的农民战争 222

第三节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历史作用 224

一、农民战争的性质 224

二、农民战争的特点 225

三、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225

第四节 历次农民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229

第十章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31

第一节 关于民族和疆域问题 231

第二节 华夏族的形成——中国文明史的开端 232

第三节 秦汉时期汉族等诸民族的形成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233

一、匈奴族 235

二、肃慎、东胡和乌桓、鲜卑 239

三、丁零、月氏和乌孙 244

四、林胡和楼烦 245

五、羌族 245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曲折发展 247

一、中原民族政权的林立 247

二、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及其意义 24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漠南北 249

第五节 隋唐宋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250

一、唐王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 251

二、唐末五代时期边疆各族的进步及其与中原的关系 254

三、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255

四、蒙古贵族统治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 255

第六节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巩固和继续发展 256

第十一章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259

第一节 中国古代和日本、朝鲜的文化交流 259

一、中日文化交流 259

二、中朝文化交流 265

第二节 中国古代同东南亚、南亚的文化交流 269

一、中国古代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 269

二、中国同南亚的文化交流 271

第三节 中国古代和西亚、非洲、欧洲的文化交流 274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274

二、中国古代和西亚的文化交流 275

三、中国古代和非洲的文化交流 277

四、中国古代和欧洲的文化交流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