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无机化学 3
第1章 溶液的组成与配制 3
第一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3
一、溶液组成标度的表示方法 3
二、溶液的配制、稀释及有关计算 6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7
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7
二、溶液的沸点升高 8
三、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8
四、溶液渗透压的改变 9
第三节 胶体溶液 11
一、溶胶的性质与胶团结构 11
二、溶胶稳定性和聚沉 12
第2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4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14
一、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和表示方法 14
二、有效碰撞理论 15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6
第二节 化学平衡 19
一、化学平衡概念 19
二、标准平衡常数 19
三、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20
第3章 电解质溶液 23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3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3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和电离平衡 23
三、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 25
四、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26
第二节 酸碱理论 27
一、酸碱电离理论 27
二、酸碱质子理论 27
三、酸碱电子理论 28
第三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28
一、水的电离 28
二、溶液的pH 29
第四节 离子反应和盐类的水解 31
一、离子反应 31
二、盐类的水解 32
第五节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34
一、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 34
二、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35
第4章 缓冲溶液 38
第一节 基本概念 38
一、缓冲作用和缓冲溶液 38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 38
三、缓冲作用的原理 39
第二节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41
一、弱酸及其强碱盐组成的缓冲溶液pH的计算 41
二、弱碱及其强酸盐组成的缓冲溶液pH的计算 41
第三节 缓冲溶液的配制 43
一、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43
二、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44
第四节 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45
第5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 46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46
一、氧化值 46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47
第二节 原电池与电极电位 49
一、原电池 49
二、电极电位 51
第三节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54
一、能斯特方程式 54
二、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及有关计算 55
第四节 电极电位和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56
一、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56
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56
第五节 电位法测定溶液的pH 58
第6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60
第一节 氢原子的玻尔模型 60
一、氢原子光谱 60
二、玻尔理论 61
第二节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61
一、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与不确定原理 61
二、波函数与量子数 62
三、波函数的图形表示 64
第三节 多电子原子的原子结构 66
一、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 66
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7
第四节 原子的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 68
一、原子的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 69
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70
第7章 分子结构 75
第一节 离子键 75
一、离子键的形成 75
二、离子键的特征 75
第二节 共价键理论 76
一、现代价键理论 76
二、共价键参数与键的极性 83
第三节 分子间作用力 84
一、分子的极性与分子极化 84
二、范德华力 85
三、氢键 86
第8章 配位化合物 89
第一节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89
一、配合物的概念 89
二、配合物的组成 89
三、配合物的命名 91
第二节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92
一、配合物的价键理论要点 92
二、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与磁性 92
第三节 配位平衡 93
一、配离子的标准稳定常数 93
二、配位平衡的移动 94
第四节 配合物的应用 95
一、解释配合物的颜色 95
二、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96
三、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96
第五节 螯合物 96
一、螯合物的概念 96
二、螯合物的形成条件 97
三、医学上常用的螯合剂 97
第9章 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 99
第一节 人体的化学成分与环境 99
一、元素地球化学与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99
二、人体中的主要化合物 100
第二节 人体中化学元素的分类 100
一、按照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和含量分类 100
二、按照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分类 100
第三节 人体必需常量元素与健康 101
一、碳、氢、氧、氮 101
二、钙 101
三、磷 101
四、镁 102
五、钠、钾、氯 102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103
一、铁 103
二、铜 103
三、锌 104
四、碘 104
五、硒 104
六、锰 105
第五节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05
一、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判定 105
二、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 106
三、硒与克山病和大骨节病 106
四、地方性氟病 107
第二篇 有机化学 111
第10章 烃和卤代烃 111
第一节 烷烃 111
一、烷烃的结构及同系列 111
二、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及命名 112
三、烷烃的性质 114
四、烷烃构象 115
第二节 不饱和链烃 116
一、烯烃 116
二、炔烃和二烯烃 119
第三节 环烃 122
一、脂环烃 122
二、芳香烃 123
第四节 卤代烃 128
一、卤代烃分类、结构和命名 128
二、卤代烃的性质 128
三、重要的卤代烃 130
第11章 醇、酚、醚 133
第一节 醇 133
一、醇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133
二、醇的性质 134
三、重要的醇 136
第二节 酚 137
一、酚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137
二、酚的性质 138
三、重要的酚 139
第三节 醚 140
一、醚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140
二、醚的性质 140
三、重要的醚 141
第12章 醛和酮 143
第一节 醛和酮的结构和命名 143
一、醛和酮的结构 143
二、醛和酮的命名 144
第二节 醛和酮的性质 145
一、醛和酮的性质 145
二、重要的醛和酮 150
第13章 羧酸、取代羧酸和羧酸衍生物 153
第一节 羧酸 153
一、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53
二、羧酸的性质 154
三、重要的羧酸 157
第二节 取代羧酸 157
一、羟基酸 157
二、酮酸 159
第三节 羧酸衍生物 160
一、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160
二、羧酸衍生物的性质 161
三、重要的羧酸衍生物 163
第14章 对映异构 165
第一节 物质的旋光性 165
一、偏振光和旋光性 165
二、旋光度与比旋光度 166
第二节 对映异构 167
一、手性分子 167
二、分子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 168
三、对映体的表示法 169
四、旋光性物质在医学上的意义 172
第15章 脂类 174
第一节 油脂 174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174
二、油脂的性质 175
三、油脂的生理意义 176
第二节 类脂 177
一、磷脂 177
二、固醇 178
第16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181
第一节 胺 181
一、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81
二、胺的性质 183
三、季铵盐和季铵碱 187
四、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188
第二节 酰胺 190
一、酰胺的结构和命名 190
二、酰胺的性质 191
三、脲 191
第17章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194
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 194
一、杂环化合物和杂原子 194
二、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94
三、重要的杂环化合物 196
第二节 生物碱 199
一、生物碱的一般性质 200
二、常见的生物碱 200
第18章 糖类 203
第一节 单糖 203
一、单糖的结构 203
二、单糖的性质 205
三、重要的单糖 208
第二节 双糖 209
一、蔗糖 209
二、麦芽糖 209
三、乳糖 210
第三节 多糖 210
一、淀粉 210
二、糖原 211
三、纤维素 212
四、右旋糖酐 212
第19章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214
第一节 氨基酸 214
一、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14
二、氨基酸的性质 217
第二节 蛋白质 219
一、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 219
二、蛋白质的分类 221
三、蛋白质的性质 221
第三节 核酸 223
一、核酸的分子组成 224
二、核酸的结构和性质 225
第三篇 分析化学 229
第20章 化学分析法概述 229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29
第二节 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229
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229
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230
三、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230
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 230
五、常量组分分析、微量组分分析、痕量组分分析 231
第三节 误差和有效数字 231
一、误差 231
二、有效数字 235
第四节 分析数据的处理 237
一、置信度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37
二、可疑值的取舍 238
第五节 滴定分析法概述 239
一、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240
二、常见的滴定分析方法 240
三、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240
四、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241
五、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243
第21章 酸碱滴定法 247
第一节 酸碱指示剂 247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247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248
三、混合指示剂 250
第二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及指示剂的选择 251
一、强酸与强碱的滴定 251
二、强碱滴定弱酸 254
三、强酸滴定弱碱 257
四、多元酸(碱)的滴定 258
第三节 应用与示例 261
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61
二、应用与示例 262
第22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268
第一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 268
一、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 268
二、氧化还原滴定的理论基础 268
三、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272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 274
一、自身指示剂 274
二、特殊指示剂 274
三、氧化还原指示剂 275
第三节 高锰酸钾法 275
一、基本原理 275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76
三、应用与示例 277
第四节 碘量法 278
一、基本原理 278
二、指示剂 279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80
四、应用与示例 281
第23章 配位滴定法 284
第一节 EDTA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284
一、概述 284
二、配位平衡 285
三、配位滴定法的原理 290
四、单一离子的滴定 293
第二节 金属离子指示剂 296
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296
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297
三、金属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pMt) 297
四、常用金属指示剂 297
五、使用金属指示剂中存在的问题 298
第三节 配位滴定在医学检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299
一、血清钙的测定 299
二、复方氢氧化铝药片中铝和镁含量测定 299
三、水的总硬度的测定 299
四、铋盐药品中次碳酸铋含量测定 300
第24章 沉淀滴定法 302
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302
一、概述 302
二、滴定曲线 302
第二节 银量法滴定终点的确定 304
一、莫尔法——铬酸钾指示剂法 304
二、佛尔哈德法——铁铵矾做指示剂法 306
三、法扬司法——吸附指示剂法 307
四、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08
第三节 银量法在医学检验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309
一、体液中Cl-含量的测定 309
二、药物的测定 309
第25章 重量分析法 311
第一节 概述 31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 311
第二节 沉淀法 311
一、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311
二、沉淀类型和沉淀的形成 312
三、沉淀完全的影响因素 313
四、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314
五、沉淀的制备 316
六、重量分析结果计算 318
第四篇 化学实验 323
常用化学实验 323
实验1 药用氯化钠的精制 324
实验2 溶液的配制与稀释 325
实验3 缓冲溶液的配制 327
实验4 化学反应速率 328
实验5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331
实验6 沉淀平衡 333
实验7 配位化合物 335
实验8 熔点的测定 336
实验9 萃取 337
实验10 醇和酚的性质 339
实验11 醛和酮的性质 340
实验12 有机酸的性质 341
实验13 糖类的性质 342
实验14 糖的旋光性 343
实验15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性质 344
实验16 乙酰水杨酸的制备 346
实验17 称量练习与滴定操作练习 347
实验18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标定 350
实验19 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352
实验20 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含量 353
实验21 高锰酸钾溶液浓度的标定 355
实验22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356
实验23 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的标定 357
实验24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359
实验25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360
实验26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362
实验27 水的硬度的测定和钙、镁离子含量的测定 363
实验28 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 365
附录A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367
附录B 常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68
附录C 一些金属配合的累积稳定常数 370
附录D 一些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98K) 373
附录E 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度 374
附录F 一些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298.1 5K) 376
附录G 元素周期表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