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辑 思潮过眼 3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概说 3
朦胧美:现代诗派的一个诗学思想 8
扯不断的血脉:中国现代乡土诗论 14
燃烧的圣火:中国现代爱情诗论 22
新月诗派的巴那斯主义倾向 31
新诗史上的一支“异军”:20年代的象征诗派论 43
臧克家与1930年代的现实主义诗派 60
新诗美学的伟大变革:论40年代的解放区诗歌 67
40年代“九叶”诗派概观 78
新时期先锋诗歌的民刊策略 85
后朦胧诗的语言态度 96
困惑:黑土诗为何走入低谷 105
龙江当代诗歌论 113
第二辑 灵魂“个案”解读 129
胡适与初期白话诗 129
闻一多诗歌与徐志摩诗歌的审美差异 136
李金发诗歌成败论 148
戴望舒诗歌的特质情思与传达策略 165
“反传统”的歌唱:论卞之琳30年代的诗 182
“扇上的烟云”:评何其芳30年代的诗 200
迷人而难启的“黑箱”:评废名30年代的诗 214
传统诗美的认同与创造:评林庚30年代的诗 233
在智性抒情的“僻路”上:评金克木30年代的诗 245
意象抒情:评施蛰存30年代的诗 257
都市放歌:评徐迟30年代的诗 268
感伤又明朗的缪斯魂:评路易士30年代的诗 284
开放的现代主义:论艾青30年代的诗 299
对抗“古典”的背后:论穆旦诗歌的“传统性” 313
李琦诗歌的理趣美 328
灵性四溢的生命水:罗凯的诗 346
忧郁而感伤的精灵:简说杜涯的诗 351
第三辑 诗学:从中心到边缘 355
超越羁绊的艰难突围:当代诗歌史撰写述评 355
去蔽与呈现 373
寻求“突破”的探险:评《中国新诗流变论》 376
“界碑”的还原与凸显:评刘保昌的《戴望舒传》 382
语言视角:一种可行的新诗阐释途径 389
悖论与焦虑:简说新文学中的“文体互渗” 395
龙江当代文学概观 405
“重述”与建构:评胡适新的文学史观 418
问鼎上层文化:胡适的哲学史研究 432
智性的思想散步:评吕家乡先生的散文集《温暖与悲凉》 448
“左手的缪斯”:李琦的散文世界凝视 458
朴素的力量:评吴宝三的散文集《远行带着故乡》 473
还乡“路上”的精神漫游:于志学散文论 482
第四辑 认同与回应 493
面对沉甸甸的收获:罗振亚诗歌研究综论&孙德喜 493
在史实与体验之间:评罗振亚的现代主义诗歌研究&徐志伟 502
新诗研究及其批评的伦理:论罗振亚新诗批评与研究&刘波 512
深入探索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袁可嘉 530
“理性的闪光,感情的激荡”: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张清华 532
进入现代派诗歌的本体世界:读《中国30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吕家乡 535
寂寞园地的拓荒:评《中国30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吴井泉 539
现代诗潮的审美回望&张学昕 544
中国现代诗歌的多维观照与整体考察&吕周聚 徐红妍 547
深情标举 睿智评断:谈《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林超然 552
轻盈而深邃的史学叙述:谈《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陈爱中 564
深入解读中的历史性清理和总结: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邢海珍 570
在探询中展开的起点:谈《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霍俊明 580
当下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谈《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李怡 韩丹 589
诗歌生态的全景式观照: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张桃洲 596
探险者的摸索及其可能的价值:读《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蒋登科 602
当代先锋诗歌在朦胧诗后的新变: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张德明 609
包蕴情怀的理性探索&马永波 616
岁月深处的诗情:读罗振亚的诗&邢海珍 626
罗振亚学术研究反响简目 635
后记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