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史寻迹 1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1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 17
战争、文学和个人记忆 30
“五四”白话之前的多元准备 36
地方籍·地域性·文化叙事与经典 47
正视自由主义作家的人生理想——读梁实秋《雅舍轶文》随感 57
关于都市、都市文化和都市文学 68
二 学科突围 74
学科的发展趋向及其内在矛盾性 74
当新旧文学界限的坚冰被打破 78
寻找多个起点,何妨返回转折点——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一 84
消除对市民文学的漠视与贬斥——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二 92
“主流型”的文学史写作是否走到了尽头?——现代文学史质疑之三 99
为真正的教材型文学史一辩——现代文学史质疑之四 110
三 沪上媒体 120
两类读者:《家》初刊为何险遭腰斩考辨 120
漫议老画报 126
阴影下的学步:晚清小说中的上海 142
多棱镜下有关现代上海的想像——都市文学笔记 164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序言 187
海派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 192
四 资料发现 205
史料、学风与当下性 205
《郁金香》发现始末:无心插柳柳成荫 211
无心插花花成行 215
《补情天》补了什么 219
五 逝者怀想 222
墓地:金子般沉重 222
回归山野——悼李凖 224
忆叶子铭:在北京茅盾故居相处的日子 228
饱尝苦难而坚守的贾植芳先生——对他晚年的印象小记 233
市民之子老舍 237
赵树理的文学影响力何在 241
今日研究胡风与沈从文的意义 248
唐弢藏书文库随想 255
六 讲演访谈 260
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过程(在南京东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系列讲座上的演讲) 260
北京市民社会不朽的叙述者(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纪念老舍诞辰105周年讲座上的演讲) 28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今态势(在上海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讲座上的演讲) 297
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吴福辉先生访谈录 320
海派文化能否有容乃大的一个检验——上海《社会科学报》记者访吴福辉教授 342
现代作家各有其位——《宁波晚报》记者访文学史家吴福辉 348
七 我的回顾 357
融入我的大学——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北大生活片断 357
本刊没有故事的故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十年述评 365
《新语文读本》与我 376
现代文学馆与我跋涉走过的路 391
看一粒粒萤火在前 398
后记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