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九江,韩琳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224093629
  • 页数:3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探讨了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本书吸收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

导言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

一、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 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7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现途径 12

第一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 15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16

(一)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崭新内涵 16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20

(三)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灵魂 26

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观 31

(一)必须坚持哲学党性原则 3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41

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运用论 46

(一)毛泽东的真理运用观 46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运用问题上十种错误的批判 53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运用论的贡献 64

四、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69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和发展轨迹 70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和障碍清理 77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和伟大成果 81

五、延安时期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85

(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85

(二)在两条战线斗争中前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88

(三)普遍而深入的思想整风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途径 92

(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前提 96

第二章 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 99

一、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 100

(一)发展的辩证法 100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107

(三)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114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 118

(一)社会主义改革论 11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128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 137

三、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 143

(一)第一生产力 143

(二)生产力标准 148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54

四、邓小平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157

(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157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61

(三)努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66

五、邓小平的人学理论 172

(一)人的发展观 172

(二)人权思想 179

(三)邓小平人学思想的特点 184

六、邓小平的调动积极因素思想 191

(一)邓小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 191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调动积极因素思想的继承 196

(三)邓小平对毛泽东调动积极因素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199

第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研究 205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20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0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特征 212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 21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意蕴 219

(一)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哲学创新 219

(二)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理念 225

(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本思想 233

三、江泽民的社会发展理论 239

(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39

(二)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47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 251

四、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59

(一)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指南 260

(二)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 267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74

五、江泽民的创新观 278

(一)创新的内涵和类型 279

(二)创新的实现途径 285

(三)创新的价值意义 288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哲学研究 291

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92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体系 292

(二)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295

(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300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04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04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贡献 310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313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1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317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321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 324

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326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恢复使用 327

(二)胡锦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观的深刻意蕴 329

(三)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 336

后记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