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个颇具张力的学术问题 1
一、对“三大块”划分的追思 1
二、硬性“三分”的弊端 4
三、系统与体系 10
四、从比较中看系统与体系 14
五、从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 15
六、以发散思维重新体味马克思主义 19
七、我们面临的挑战 21
第二章 从西方哲学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25
一、综合性吸收的典范 25
二、在思维方法上必须跳出唯物唯心的平台 33
三、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反思 37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工具和起点 51
五、关门与开门之间 5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整体性 62
一、人的整体性 62
二、社会的整体性 73
三、叙述方法选择的整体考虑 82
四、研究方法在直观与理性相互转换间的整体设计 91
五、延伸的问题 103
第四章 运用中体现整体性 116
一、表达方式见精髓 116
二、人民喜闻乐见 122
第五章 运动中体现整体性 137
一、传统的实效价值观 137
二、大众化与化大众 143
第六章 发展中体现整体性 162
一、理论形态上的列宁主义 163
二、20世纪的《资本论》 175
三、批判机会主义 177
四、社会主义的成功及其过渡时期 181
第七章 意识形态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185
一、社会关系的逻辑定位 185
二、旗帜鲜明与曲折隐晦 194
第八章 价值选择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213
一、关于集体主义 213
二、组织性问题 219
三、人格魅力与理论光辉 227
第九章 文学意蕴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238
一、革命精神引领社会 238
二、自我生长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5
三、真善美的辨析 254
四、文学自雅,哲学回归 260
第十章 学科分类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270
一、常识普及的需要 270
二、深化研究的轨道 276
三、中国哲学存在的悬疑 283
四、部门哲学——分化还是整合 289
五、自然辩证法——桥梁或者形态 295
第十一章 传播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 300
一、日常生活的自觉 300
二、马克思主义的“课堂” 307
三、公文淹没 313
第十二章 整体性作为一个哲学范畴 324
一、整体性与辩证法 324
二、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330
三、整体性范畴还将涉及的问题 334
我的哲学追求与从教生涯(代后记)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