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事故应急处置》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孔森,宫秀芹编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37567046
  • 页数:2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原子核的特性、放射性衰变规律、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辐射防护中的物理量以及辐射的生物效应等核(辐射)事故应急处置中的必备基础知识;辐射安全防护、辐射探测的原理及辐射(放射)事故应急处置的程序;有关核事故应急分级、应急监测、应急防护、去污和组织指挥的响应行动以及核电消防等核安全与核事故应急响应的内容;常用侦检仪器的操作使用和核事故侦检处置的使用技术等。本书可供环保、部队及消防等部门核(辐射)应急监测人员及行政管理干部参考使用,同时可作为环境保护和核生化消防等相关专业院校的教学用书和参考用书。

第一章 原子核 1

1.1 原子与原子核 1

1.2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2

1.2.1 原子核的电荷 2

1.2.2 原子核的质量 2

1.2.3 原子核的半径 3

1.2.4 原子核的自旋 4

1.3 原子核的稳定性 5

1.3.1 核素与同位素 5

1.3.2 结合能与核的稳定性 6

1.3.3 核素丰度与核的稳定性 7

第二章 放射性衰变 8

2.1 放射性与电离辐射 8

2.1.1 放射性 8

2.1.2 电离辐射 8

2.1.3 常见的辐射粒子 9

2.2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10

2.2.1 α衰变 10

2.2.2 β衰变 11

2.2.3 γ辐射与同质异能跃迁 13

2.2.4 X射线辐射 13

2.2.5 中子辐射 14

2.3 放射性衰变规律 14

2.3.1 指数衰变律 14

2.3.2 放射性核素的特征量 14

2.4 放射性活度和比活度 16

2.4.1 放射性活度 16

2.4.2 放射性比活度 18

2.5 放射性核素半衰期的测定 20

2.6 衰变链 21

2.7 人工放射性衰变 22

第三章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4

3.1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4

3.1.1 电离和激发 24

3.1.2 碰撞损失 25

3.1.3 辐射损失 25

3.1.4 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射程 26

3.2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7

3.2.1 光电效应 28

3.2.2 康普顿效应 28

3.2.3 电子对生成 29

3.2.4 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总结 29

3.3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0

3.3.1 中子的散射 31

3.3.2 中子俘获 32

第四章 辐射防护中的物理量 34

4.1 描述电离辐射场的量 34

4.1.1 粒子注量及粒子注量率 34

4.1.2 能注量和能注量率 35

4.2 描述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量 37

4.2.1 截面 37

4.2.2 衰减系数 37

4.2.3 传能线密度 38

4.3 基本剂量学量 38

4.3.1 授予能 39

4.3.2 吸收剂量 39

4.3.3 比释动能 40

4.3.4 照射量 42

4.4 辐射防护中常用的量 45

4.4.1 与个体相关的辐射量 46

4.4.2 与群体相关的辐射量 50

4.4.3 剂量当量及其测量实用值 51

第五章 辐射的生物效应 53

5.1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3

5.1.1 辐射的作用过程 53

5.1.2 辐射的作用效果 53

5.2 随机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54

5.2.1 随机性效应 54

5.2.2 确定性效应 54

5.3 影响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因素 55

5.3.1 物理因素 55

5.3.2 生物因素 57

5.4 身体遭受全身外照射后会发生的疾病 59

5.4.1 急性放射病 59

5.4.2 慢性放射病 59

5.4.3 辐射复合伤 59

5.5 皮肤辐射损伤 59

5.6 内照射辐射损伤 60

第六章 辐射防护概述 62

6.1 辐射的来源 62

6.1.1 天然放射性 62

6.1.2 人工放射性 63

6.2 辐射防护 64

6.2.1 照射 64

6.2.2 辐射防护三原则 64

6.2.3 辐射防护标准 66

6.2.4 辐射防护体系的实施 68

第七章 外照射及其防护 70

7.1 外照射来源及其危害 70

7.2 外照射防护 71

7.2.1 距离防护法 71

7.2.2 时间防护 73

7.2.3 屏蔽防护 74

7.2.4 源项控制法 77

7.3 屏蔽的计算 77

7.3.1 X射线和γ射线屏蔽的计算 78

7.3.2 β粒子屏蔽的计算 80

7.3.3 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剂量率的计算 81

第八章 内照射及其防护 83

8.1 内照射及其危害 83

8.1.1 非密封源和放射性污染 83

8.1.2 内照射的危害 84

8.2 内照射污染形成的途径 84

8.3 内照射危害的评价 85

8.3.1 生物半衰期和有效半衰期 85

8.3.2 剂量系数和年摄入量限值 86

8.4 内照射的防护 89

8.4.1 内照射危害的基本控制 89

8.4.2 表面污染及其防护 90

8.4.3 空气污染 92

第九章 辐射探测器 95

9.1 辐射探测器的基本原理 95

9.2 气体探测器 96

9.2.1 气体探测器的电流电压曲线 96

9.2.2 电离室 100

9.2.3 正比计数管 104

9.2.4 G-M计数管 106

9.2.5 气体探测器的工作特性 107

9.3 闪烁体探测器 109

9.3.1 闪烁体及其特性 110

9.3.2 光的收集和传输 112

9.3.3 光电倍增管 113

9.4 半导体探测器 115

9.4.1 半导体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115

9.4.2 PN结型半导体探测器 116

9.4.3 锂漂移型半导体探测器 117

9.4.4 高纯锗(HPGe)探测器 117

9.5 热释管剂量计 118

9.5.1 基本原理 118

9.5.2 探测元件 119

9.5.3 热释光的测量装置 119

9.5.4 热释光的特点 120

9.6 中子探测器 121

9.6.1 中子探测原理 121

9.6.2 中子探测器 122

第十章 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置 123

10.1 放射源 123

10.1.1 放射源及主要性质 123

10.1.2 放射源的各种特性 124

10.1.3 密封源的形状、尺寸和标志 126

10.2 密封源的应用 128

10.2.1 工农业上的应用 128

10.2.2 医疗及研究上的应用 130

10.3 IAEA放射源分类 131

10.4 国内外辐射事故 133

10.4.1 国内辐射突发事故 133

10.4.2 国外事故 137

10.5 辐射事故分级 137

10.5.1 辐射事故 137

10.5.2 辐射事故分级 138

10.6 辐射事故应急 139

10.6.1 辐射威胁类型 139

10.6.2 应急计划层次 140

10.6.3 任务和要求 141

10.6.4 应急准备 141

10.7 环境保护部应急预案 142

10.8 辐射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148

10.8.1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 148

10.8.2 辐射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148

第十一章 核突发事故应急概述 153

11.1 核突发事故的特点及分级 153

11.1.1 三类核突发事件 153

11.1.2 核突发事件的特点 154

11.1.3 核事故分级 154

11.2 核事故中核素浓度等特征量的估算 155

11.2.1 核事故中源项描述 155

11.2.2 核素扩散模式 156

11.2.3 特征量的估算 161

11.3 核应急状态分类与应急干预 163

11.3.1 应急状态的类别 163

11.3.2 应急干预原则 164

11.4 核事故应急组织与指挥 164

11.4.1 核事故应急组织体系 164

11.4.2 核应急组织指挥 166

11.5 应急计划区 168

11.5.1 烟羽和食入应急计划区 168

11.5.2 研究堆的核应急计划区 169

11.5.3 应急计划区内的应急准备及信息发布 169

11.6 核突发事故辐射监测 170

11.6.1 监测对象和项目 170

11.6.2 场外环境辐射监测 171

11.6.3 应急工作人员的监测 173

11.7 核事故中的应急防护 176

11.7.1 应急防护措施 177

11.7.2 核事故不同阶段的防护措施 178

11.7.3 核应急等级升为场外应急时公众的正确行动 178

11.8 核事故处置中的应急去污技术 179

11.8.1 核灾害事故地区的去污方法 179

11.8.2 人员及仪器装备的去污 182

第十二章 常用侦检仪器的操作使用 184

12.1 使用的辐射探测仪器 184

12.1.1 测量仪器的种类 184

12.1.2 剂量率仪 184

12.1.3 污染监测仪 185

12.1.4 仪器校准和探测下限 186

12.2 仪器的合理选择 187

12.1.1 探测仪器的选择 187

12.2.2 探测仪器的特性考量 190

12.3 辐射侦检方案 191

12.3.1 准备侦检表和图 191

12.3.2 询情调研 192

12.3.3 侦检前仪器检查 192

第十三章 核事故侦检程序与技术 194

13.1 核应急侦检的相应程序 194

13.2 个人辐射防护技术 195

13.2.1 总体指导 195

13.2.2 辐射监测人员的防护 195

13.2.3 撤回剂量缺省值 196

13.3 剂量率测量 196

13.4 表面污染测量 197

13.5 表面污染间接测量 199

13.6 空气污染测量 200

13.7 个人剂量测量 202

13.7.1 外照射剂量测量方法 202

13.7.2 内照射剂量的测定方法 203

13.7.3 个人剂量监测和结果保存 203

13.8 放射源搜寻探测方法 203

13.8.1 探测处置前的准备 204

13.8.2 对放射源的搜寻探测方法 204

13.8.3 探测程序 207

13.8.4 编写监测报告 208

13.9 测量数据的评价 208

13.9.1 给定时间段内定点测量值的估算 208

13.9.2 不同地点取样数据的估算 208

参考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