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1
第一节 细菌的定植与易位 1
第二节 人类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5
第二章 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0
第一节 标本的接受与处理 10
第二节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3
第三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20
第四节 痰和下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26
第五节 眼标本的细菌学检查 33
第六节 手术切口与皮肤及软组织标本的细菌学检查 37
第七节 穿刺液标本细菌学检验 41
第八节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 45
第九节 咽喉部标本细菌学检验 49
第十节 粪便标本细菌学检验 51
第十一节 生殖系统标本细菌学检验 54
第十二节 活组织标本细菌学检验 57
第三章 细菌感染的微生物诊断 60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的鉴定 60
第二节 链球菌属的鉴定 63
第三节 肠球菌属的鉴定 66
第四节 棒状杆菌属的鉴定 68
第五节 李斯特菌属的鉴定 70
第六节 奈瑟菌属的鉴定 72
第七节 莫拉菌属的鉴定 74
第八节 卡他莫拉菌属的鉴定 76
第九节 埃希菌属的鉴定 77
第十节 沙门菌属的鉴定 81
第十一节 志贺菌属的鉴定 83
第十二节 克雷伯菌属的鉴定 84
第十三节 肠杆菌属的鉴定 86
第十四节 沙雷菌属的鉴定 88
第十五节 变形杆菌属的鉴定 89
第十六节 摩根菌属的鉴定 91
第十七节 枸橼酸杆菌属的鉴定 93
第十八节 耶尔森菌属的鉴定 95
第十九节 霍乱弧菌属的鉴定 97
第二十节 副溶血弧菌属的鉴定 99
第二十一节 邻单胞菌属的鉴定 101
第二十二节 气单胞菌属的鉴定 103
第二十三节 假单胞菌属的鉴定 105
第二十四节 产碱菌属的鉴定 107
第二十五节 不动杆菌属的鉴定 109
第二十六节 嗜血杆菌属的鉴定 111
第二十七节 金黄杆菌属的鉴定 113
第二十八节 军团菌属的鉴定 114
第二十九节 弯曲菌属的鉴定 117
第三十节 幽门螺杆菌的鉴定 120
第三十一节 鲍特菌属的鉴定 122
第三十二节 加特纳菌属的鉴定 124
第三十三节 需氧芽孢杆菌属的鉴定 125
第三十四节 分枝杆菌属的鉴定 127
第三十五节 诺卡菌属的鉴定 130
第三十六节 放线菌属的鉴定 132
第三十七节 厌氧菌的鉴定 133
第三十八节 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 136
第三十九节 肉毒梭菌的鉴定 137
第四十节 艰难梭菌的鉴定 138
第四章 真菌感染的微生物诊断 140
第一节 概述 140
第二节 真菌的分离及鉴定技术 145
第三节 酵母菌及致病酵母的鉴定 151
第四节 浅部真菌的诊断 159
第五节 机会致病性真菌的鉴定 171
第六节 双相性真菌的鉴定 182
第七节 致病性暗色真菌的鉴定 187
第五章 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微生物诊断 194
第一节 病原螺旋体的诊断 194
第二节 衣原体的诊断 202
第三节 病原支原体的诊断 205
第四节 立克次体的诊断 209
第六章 细菌检验的基本技术 213
第一节 形态学检查 213
第二节 培养技术 217
第三节 血清学检测技术 236
第七章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55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选择 255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266
第三节 特殊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94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监测 305
第五节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318
第八章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监测 325
第一节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监控中的作用 325
第二节 医院环境细菌检测 330
第三节 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调查 342
第九章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353
第十章 临床微生物检验新技术进展 360
第十一章 生化反应和培养基 369
第一节 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369
第二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 372
第三节 碳源和氮源试验 375
第四节 酶类试验及溶菌抑菌试验 376
第五节 血清学试验 381
第六节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384
参考文献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