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综述 1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调查活动 55
第一章 社会距离的统计描述 71
第一节 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类型 71
第二节 农民工与市民的主观距离 74
第三节 农民工与市民的交往距离 85
第四节 农民工与市民的通婚意愿 97
第五节 农民工与市民同事的社会距离 103
第六节 农民工的邻里社会距离 111
第二章 社会距离的地位分析 116
第一节 制度、文化、地位与社会距离 116
第二节 经济地位对社会距离的影响 121
第三章 社会距离的文化分析 134
第一节 农民工与市民文化的差异 134
第二节 文化差异与社会距离的相关性 137
第三节 文化、距离与制度变迁 146
第四章 非正式制度与社会距离 152
第一节 非正式制度与社会距离 152
第二节 非正式制度的统计描述 157
第三节 制度评价与社会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166
第五章 空间隔离与社会距离 171
第一节 农民工与市民的隔离状况 171
第二节 空间隔离与社会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174
第三节 文化差异与空间隔离的关系 177
第六章 交往频率与主观距离 180
第一节 交往频率与心理距离的相互影响 180
第二节 交往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84
第三节 主观距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86
第七章 制度、距离与冲突 189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对社会冲突的研究 189
第二节 农民工与市民的冲突描述 195
第三节 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原因分析 198
第四节 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性质与功能 203
第五节 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预防与处置 206
第八章 社会距离与农民工组织化 210
第一节 农民工组织化的意义与研究状况 210
第二节 农民工的组织化状况 214
第三节 农民工组织参与问题的原因分析 220
第四节 农民工组织化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 224
第九章 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治安参与与社会距离 232
第一节 农民工的政治地位 232
第二节 社会距离与治安参与的关系 236
第三节 政治地位缺失的制度分析 241
第四节 加快政治融合的政策建议 246
第十章 社会距离、社会安全与公共安全 247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47
第二节 农民工的社会安全状况 250
第三节 社会距离、社会安全、公共安全的相互关系 251
第十一章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56
第一节 制度结构失调与制度创新 256
第二节 制度的功能与非合作间接博弈 260
第三节 技术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267
第十二章 单位制、社区制与农民工政策 271
第一节 单位制与社区制的内涵及其演变 271
第二节 社区制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的局限性 274
第十三章 社会距离与户籍制度改革 279
第一节 户籍制度的内涵、分析框架与阶段性划分 279
第二节 户籍制度的功能演变与结构分化 281
第三节 户籍身份与社会融合:描述与相关分析 303
第四节 户籍制度的合理性评价与社会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306
第五节 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 309
第十四章 社会距离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315
第一节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315
第二节 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形成的原因 326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建议 329
第十五 章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339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339
第二节 土地制度的沿革及功能变化 341
第三节 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状况 353
第四节 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与政策建议 356
第十六章 结论:距离与制度创新 372
第一节 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状况及制度的影响 372
第二节 社会距离的功能及其对秩序的影响 379
第三节 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发展趋势:以北京市为例 382
第四节 促进社会融合的制度创新 389
致谢 394
参考文献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