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期综合科考报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226046623
  • 页数:373 页
图书介绍:该选题主要汇集了对安西极旱荒漠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动植物等的调查考察的成果报告,这些成果将对保护区今后的建设和保护有借鉴意义。

第一章总论 1

1.1地理位置 1

1.2地理环境概况 1

1.2.1地质地貌 1

1.2.2气候 1

1.2.3水文 2

1.2.4土壤 2

1.3自然资源概况 3

1.3.1水资源 3

1.3.2气候资源 4

1.3.3土壤与土地资源 4

1.3.4旅游资源 4

1.4第三次科考概况 6

1.5应用3S技术概况 7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 8

2.1地质背景 8

2.1.1地层 8

2.1.2构造 11

2.1.3新构造运动 12

2.2地貌的形成与特征 12

2.2.1地貌形成 12

2.2.2地貌特征 13

2.2.3地貌景观的保护 16

2.3气候 16

2.3.1气候基本特征 16

2.3.2气象灾害 25

2.3.3气候要素空间分布 27

2.3.4对气象资源的利用和适应 28

2.4水文 29

2.4.1地表水 29

2.4.2地下水 31

2.4.3水质评价 41

2.4.4水资源变化、地方病与保护建议 51

2.5土壤 53

2.5.1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 53

2.5.2土壤分布规律 83

2.5.3主要土壤面积与分布 85

2.5.4土壤性质的变化与保护对策 86

第三章湿地 89

3.1湿地范围、类型与水质 89

3.1.1保护区的湿地范围、类型及形成 89

3.1.2湿地水质 90

3.2湿地土壤 90

3.2.1沼泽土 90

3.2.2草甸土 92

3.2.3盐土 93

3.3湿地生物 93

3.3.1湿地植物 93

3.3.2湿地脊椎动物 96

3.3.3浮游和底栖生物 98

3.4湿地的价值 100

3.5湿地保护 101

第四章植物、植被及其变化 102

4.1植物种类及其变化 102

4.1.1物种调查结果概述 102

4.1.2新增野生物种统计 103

4.1.3第三期考察发现的甘肃分布植物新记录 106

4.2植物地理区系及其变化 107

4.2.1保护区植物科、属、种的组成特征及其变化 107

4.2.2植物分布类型特征及其变化 122

4.2.3保护区植物地理区系特征总结 127

4.3资源植物及其动态 129

4.3.1国家级保护植物及其动态 129

4.3.2保护区分布的甘肃省珍稀濒危植物 141

4.3.3在保护区分布的我国特有属和特有种 141

4.3.4重要经济植物及其动态 144

4.3.5外来植物调查 166

4.4植被及其动态考察 172

4.4.1植被调查方法 173

4.4.2自然植被类型 173

4.4.3自然植被动态分析 184

4.5保护区植物将面临的威胁 185

4.5.1保护区植被将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分析 185

4.5.2抗威胁对策及建议 187

第五章昆虫 193

5.1昆虫种类组成 193

5.2保护区内分布的珍稀昆虫及甘肃新记录 193

5.3保护区昆虫区系特征分析 194

5.4保护区昆虫各区系成分分析 197

5.5保护区的昆虫生态类群 201

第六章脊椎动物 204

6.1调查方法 204

6.2水生脊椎动物 205

6.2.1物种多样性 205

6.2.2区系分析 205

6.2.3鱼类资源 206

6.2.4鱼类资源面临的问题 206

6.3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考察及区系分析 207

6.3.1种类多样性考察 207

6.3.2陆生脊椎动物区系分析 208

6.4脊椎动物动态变化 210

6.4.1鱼类物种多样性变化 210

6.4.2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变化 211

6.4.3鸟类物种多样性变化 211

6.4.4鸟类区系组成变化 216

6.4.5鸟类群落结构及其变化 217

6.4.6哺乳类物种多样性变化 229

6.4.7鼠类群落结构及其变化 230

6.5保护动物资源 232

6.5.1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32

6.5.2其他保护物种 232

6.5.4重点保护物种多样性变化 233

6.6红外触发相机技术在保护区山区动物调查中的应用 234

6.6.1材料和方法 236

6.6.2监测到的动物种类与相对数量 237

6.6.3不同地区的监测比较 238

6.6.4动物年活动规律 239

6.6.5红外触发相机技术在动物调查及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240

6.7脊椎动物保护管理建议 242

第七章物种监测 244

7.1植物监测 244

7.1.1监测目标 244

7.1.2监测方法 244

7.1.3荒漠植物年度多样性变化 246

7.1.4主要荒漠植物年度生长情况变化 247

7.1.5主要荒漠植物相互作用关系 249

7.1.6荒漠植物分布格局 249

7.1.7物种物候期监测结果 249

7.1.8物种生长环境调查 252

7.1.9监测存在问题及建议 252

7.2荒漠有蹄类监测 253

7.2.1监测物种 253

7.2.2监测目标 253

7.2.3监测方法 253

7.2.4种群数量和密度 255

7.2.5有蹄类季度性变化和年间变化 257

7.3花背蟾蜍监测 259

7.3.1监测目标 260

7.3.2监测方法 260

7.3.3有关繁殖参数监测结果 262

7.3.4种群年龄结构与性比 262

7.4变色沙蜥监测 263

7.4.1监测目标 263

7.4.2监测方法 263

7.4.3监测结果 263

7.5安西极旱荒漠鸟类物种监测 265

7.5.1监测目标 265

7.5.2监测方法 268

7.5.3监测鸟类物种多样性变化 268

7.5.4鸟类生活史相关指标监测 273

第八章保护区社区概况考察 274

8.1保护区的所在县 274

8.1.1社会结构 274

8.1.2自然资源 274

8.1.3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276

8.2保护区社区概况 278

8.2.1乡镇和村 278

8.2.2人口情况 279

8.2.3社会经济 279

8.2.4文化教育 279

8.2.5电力交通通讯 280

8.3保护区境内社区与保护区的关系 280

8.3.1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程度 280

8.3.2建立保护区对社区生产生活的影响 281

8.3.3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区管理程度 282

8.3.4保护区对社区建设的帮扶与救助 282

8.3.5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区项目建设及输转劳动力的情况 282

第九章自然和人文遗迹与旅游资源 284

9.1自然与人文遗迹类型和分布 284

9.1.1古遗址 284

9.1.2长城烽燧和古城遗址 285

9.1.3烽燧 290

9.1.4古建筑 292

9.1.5古墓葬 294

9.1.6摩崖石刻和石窟寺 295

9.2自然遗迹形成条件与过程 299

9.3自然和人文遗迹的价值与保护 299

9.3.1自然和人文遗迹的价值 299

9.3.2自然遗迹的变化与保护 300

9.4自然和人文遗迹旅游资源 300

9.4.1雅丹地貌自然景观 301

9.4.2浪柴沟自然风景区 302

9.4.3人文遗迹旅游资源 303

9.4.4旅游资源变化与保护建议 304

第十章保护区工作成效综合评估与展望 305

10.1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效果 305

10.2主要的经验 308

10.3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08

10.4未来展望和计划 309

参考文献 311

附录1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名录及其信息表 317

附录2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考察名录 337

附录3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名录 344

附录4调查样方、样线、样点信息 352

附图1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地理要素图 363

附图2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貌图 364

附图3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坡度图 365

附图4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程图 366

附图5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文水系图 367

附图6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分布图 368

附图7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图 369

附图8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图 370

附图9甘肃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图 371

附图10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植物分布图 372

附图11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动物分布图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