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为什么要学中医? 2
第二 复杂的背景——中医的哲学、文化、历史 4
第三 另类医学的果敢 11
第四 敌友难辨——谁损害了中医? 12
第五 总论——重整旗鼓,从一开始 14
第六 中医教学模式的探索 15
第七 是否该学经典著作 18
第八 从实用角度看阴阳五行——中医基础理论 24
第九 不同的医学,不同的整体观 29
第十 具体与模糊——中医的病因 32
第十一 采集临床资料——从挑西瓜到“司内揣外” 36
第十二 望、闻、问、切——四诊孰轻孰重? 38
第十三 脏腑——器官? 47
第十四 气、血、津液、精 52
第十五 中医的诊断——化繁为简释辨证 57
第十六 脏腑辨证表 60
第十七 治疗的适应证——扬长避短 71
第十八 治疗原则——求“证”、分缓急、三因制宜 72
第十九 不按经络穴位也能针灸? 75
第二十 学习针疗可速成 82
第二十一 中医生存的根本——中药 85
第二十二 方剂学——不囿于君臣佐使 92
第二十三 中药治疗学——药证相应与药症相应 94
第二十四 中药分类 99
一、祛风药(解表药) 100
二、化痰止咳平喘药 104
三、清热药 112
四、泻下药 119
五、祛风湿药 121
六、化湿药(芳香化湿药) 125
七、利水渗湿药(利湿药) 126
八、温里药(祛寒药) 130
九、理气药(行气药) 133
十、消食药(消导药) 136
十一、止血药 137
十二、活血化瘀药 140
十三、安神药 144
十四、平肝息风药 147
十五、开窍药 151
十六、收涩药(收敛固涩药) 151
十七、补益药(补虚药) 154
第二十五 中药西用——对辨证用药的补充 168
第二十六 中成药——中药向西药的靠拢 170
第二十七 貌合神离的中西医结合 172
第二十八 预防——治未病 174
第二十九 养生——选择很重要 177
第三十 医案学——从理论快速通往临床的桥梁 178
附 本书方剂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