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6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8
1.2.1 国外研究现状 8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1.2.3 产权转让及其定价机制研究评述 17
1.3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方法 19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9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0
1.4 本书研究的创新点 22
2 产权与产权交易理论概述 24
2.1 产权概述 24
2.1.1 西方产权经济学对产权概念的解释 24
2.1.2 中国经济学界对产权概念的理解 26
2.1.3 本书关于产权概念的认识 29
2.2 国外产权交易研究概述 30
2.2.1 产权界定理论 30
2.2.2 企业并购理论 33
2.3 国内产权交易研究概述 42
2.3.1 产权交易的定义 43
2.3.2 产权交易方式研究 45
2.3.3 企业产权转让的定价机制选择、决定因素与设计 46
2.4 本章小结与评论 48
3 产权转让市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定位 51
3.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划分 51
3.1.1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内涵 51
3.1.2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 53
3.1.3 我国多层次资本体系的构建 55
3.2 产权交易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定位 58
3.2.1 产权交易市场的特征 58
3.2.2 产权转让市场的资本市场功能 60
3.3 本章小结 62
4 利益相关者与产权转让的关系:理论考察 64
4.1 股东至上理论及其质疑 64
4.1.1 股东至上理论 64
4.1.2 对股东至上理论的质疑 66
4.2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理论基础 69
4.2.1 利益相关者的含义 69
4.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观点 74
4.2.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基础 75
4.3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76
4.3.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77
4.3.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78
4.4 产权转让主体与客体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80
4.4.1 产权的内涵与产权转让主体 80
4.4.2 企业所有权的内涵与产权转让的客体 81
4.5 本章小结与评论 83
5 多目标条件下企业产(股)权转让定价机制的现实基础 86
5.1 产权转让的历史成因与必要性 87
5.1.1 产权转让的历史成因 87
5.1.2 产权转让的必要性 89
5.2 国外企业的产权改革经验 96
5.2.1 国外产权改革的一般做法 96
5.2.2 法国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的做法 98
5.3 国企产权转让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保护 100
5.3.1 国企产权转让中的利益相关者界定 100
5.3.2 国企产权转让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 101
5.4 国企产权转让的供给分析 105
5.4.1 供给方的现实约束:转让的特征与难点 105
5.4.2 供给方的行为选择 110
5.5 国企产权转让的需求分析 114
5.5.1 需求方的现实约束:双边垄断竞争与基准目标约束硬化 114
5.5.2 需求方的行为选择 116
5.6 本章小结 117
6 产权转让的定价模式选择 119
6.1 股东利益至上思路的转让定价模式 119
6.1.1 股东利益至上转让定价模式释义 120
6.1.2 股东利益至上转让模式面临的挑战 121
6.2 内部人控制思路的转让定价模式 123
6.2.1 内部人控制转让定价模式释义 124
6.2.2 内部人控制转让定价模式的几种形式 125
6.2.3 内部人控制转让定价模式的问题 130
6.3 国企产权交易要走利益相关者定价模式 135
6.4 本章小结 138
7 多目标条件下企业产(股)权转让的定价机制设计 139
7.1 “一体化”交易定价模式的起点:资产评估 139
7.1.1 资产评估的实质 140
7.1.2 资产评估方法与选择 142
7.1.3 资产评估在产(股)权交易定价中的定位 145
7.2 “一体化”交易定价模式的平台: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 148
7.2.1 产权交易市场概念 148
7.2.2 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对于企业产权交易的必要性 151
7.2.3 建设产权交易市场的思路 153
7.3 企业产权交易的利益相关者定价模式创新——“一体化”交易定价模式的机制设计 156
7.3.1 产权交易定价方式分类 156
7.3.2 三种产权转让定价方式的创新组合与安排——“一体化”交易定价模式的雏形 160
7.3.3 “一体化”交易定价模式的运作机理 163
7.4 本章小结 164
8 “一体化”产权转让定价机制的绩效、问题与完善 166
8.1 “一体化”产权转让定价机制的应用 166
8.1.1 产权转让案例概况 166
8.1.2 案例分析 170
8.2 “一体化”产权转让定价机制的评价 173
8.2.1 “一体化”转让机制的特点 173
8.2.2 “一体化”转让机制的绩效 175
8.2.3 存在的问题 177
8.3 “一体化”转让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181
8.4 本章小节 183
参考文献 184
后记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