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之提出 1
一、时代背景概述 1
二、朱熹思想之发展与转变 3
三、文献回顾与研究目的 9
第二节 研究范畴与论文架构 12
一、朱熹所论道家之传承 12
二、范畴之界定 13
三、论文架构 15
四、资料运用 16
第三节 本研究的限制与前瞻 17
一、研究限制 17
二、研究前瞻 19
第二章 对老子之评论 21
第一节 察理不精 22
一、道体方面的谬误 22
二、有关道论的称许处 28
第二节 不见实理 33
一、害伦理 34
二、权诈之术 38
第三节 养生之道 46
一、养神 46
二、养气 48
三、形气合一 50
四、厚生之法 52
第四节 小结 53
第三章 对庄子之评论 55
第一节 见得道体 56
一、议论甚好 57
二、源流有自 63
第二节 无细密工夫 71
一、无礼无本 71
二、狂者末流 78
三、「庖丁解牛」之神妙 84
第三节 小结 87
第四章 对道教典籍与修炼方法之评论 91
第一节 对道教典籍的评价 92
一、《参同契》 92
二、《阴符经》 97
第二节 养生与炼丹 102
一、养生之法 102
二、炼丹之术 107
第三节 小结 111
第五章 对老、佛异端与黄老之评论 113
第一节 儒与异端的差别 113
一、心性观的差别 114
二、体、用关系的误解 118
第二节 道家与佛家的关系 122
一、道、释两家思想的相互杂揉 122
二、道、释义理上的差别 126
第三节 黄老之学 131
一、朱熹对「黄老」之释义 131
二、黄老之术的实行 132
第四节 小结 137
第六章 对儒、道交锋之评论——以《易》为中心 139
第一节 道体的作用与内容 140
一、以老子之「生」为直贯式的单一演生义 140
二、以《易传》之创生型态批评《老子》 144
三、取《庄》解《易》 149
第二节 「有、无」课题的提出 153
一、朱熹所言周子之「有、无」 154
二、老子「有、无」之谬误 157
第三节 儒、道工夫论的差别 161
一、道家之弊——无格物工夫 161
二、道家的「工夫」与「修养」 165
第四节 小结 168
第七章 结语 171
第一节 朱熹对道家的态度与立场 171
一、综论部分 171
二、分论部分 172
第二节 问题的反思 173
一、批评的准则与立场 173
二、对道家的基本评价 174
三、对道家经典的态度 175
主要参考书目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