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翻译理论综述 1
第一节 西方翻译理论 1
一、文艺学派的翻译理论 1
(一)语文学派的理论主张 1
(二)阐释学派的理论主张 4
二、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 4
(一)语言学派的翻译主张 5
(二)功能学派的翻译主张 6
(三)认知学派的翻译主张 6
三、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 7
(一)翻译研究派的理论主张 7
(二)90年代初西方翻译理论新思潮 9
第二节 苏俄翻译理论 10
一、苏俄文艺学派的翻译理论 10
二、苏俄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 13
第三节 国内翻译理论 14
一、与佛经翻译有关的理论 14
二、与科技和西学翻译有关的理论 15
三、新文学时期的翻译理论 16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理论 17
五、80年代以后的当代翻译理论 18
第四节 国内外戏剧翻译理论 20
一、国外戏剧翻译理论 20
二、国内戏剧翻译理论 22
第二章 契诃夫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 24
第一节 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初步译介 25
一、初步译介的时代背景 25
二、初步译介的主要特点 25
三、初步译介的深远影响 29
第二节 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系统化接受 30
一、系统化接受的时代背景 30
二、系统化接受的主要特点 31
三、系统化接受的深远影响 33
第三节 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政治化解读 35
一、政治化解读的时代背景 35
二、政治化解读的主要特点 36
三、政治化解读的深远影响 38
第四节 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深入研究 39
一、深入研究的时代背景 39
二、深入研究的主要特点 40
三、深入研究的深远影响 42
第三章 契诃夫戏剧翻译中对作者形象的传译 45
第一节 叙事结构在作者形象传译中的作用 47
一、《海鸥》的叙事建构 48
(一)《海鸥》的剧情 48
(二)《海鸥》的双重主题 49
(三)《海鸥》的叙述结构 50
(四)结构与主题的“水乳交融” 51
第二节 作者形象呈现方式在翻译中的再现 67
一、留包芙的形象及其在译本中的再现 68
(一)洛巴兴眼中的留包芙 68
(二)安尼雅眼中的留包芙 69
(三)加耶夫眼中的留包芙 71
(四)特罗菲莫夫眼中的留包芙 72
(五)彼希克眼中的留包芙 72
二、洛巴兴的形象及其在译本中的再现 73
(一)留包芙眼中的洛巴兴 73
(二)加耶夫眼中的洛巴兴 74
(三)特罗菲莫夫眼中的洛巴兴 75
(四)彼希克眼中的洛巴兴 76
(五)瓦莉雅眼中的洛巴兴 76
三、特罗菲莫夫的形象及其在译本中的再现 78
(一)留包芙眼中的特罗菲莫夫 79
(二)洛巴兴眼中的特罗菲莫夫 80
(三)瓦莉雅眼中的特罗菲莫夫 80
(四)安尼雅眼中的特罗菲莫夫 81
第三节 知识分子精神在翻译中的展示 83
一、从《万尼亚舅舅》看契诃夫对知识分子的关注 86
(一)具有独立人格的万尼亚舅舅——伏依尼茨基 87
(二)多方依附的伪学者——谢列布利雅可夫 91
(三)具有崇高人格的医生——阿斯特罗夫 95
二、从《三姊妹》看契诃夫对知识女性的关注 101
(一)知识女性的情感世界 104
(二)知识女性的精神世界 110
第四章 契诃夫戏剧翻译中对文本语层的文化认同 128
第一节 表现风格在翻译中的展现 128
一、《求婚》的喜剧风格 128
(一)通过精妙的情节设计展现喜剧风格 129
(二)通过独特的手法展现喜剧风格 130
(三)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话语展现喜剧风格 132
二、翻译中喜剧风格的展现 136
(一)喜剧性表现手法的展现 137
(二)喜剧性人物话语的再现 139
第二节 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在翻译中的重构 150
一、加耶夫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151
(一)低俗色彩词语的使用 151
(二)台球术语的使用 156
(三)俗语和书面语的混杂使用 159
二、罗伯兴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160
三、特罗菲莫夫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163
四、安尼雅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164
五、柳苞芙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165
(一)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166
(二)富有韵律、丰富生动的语言 169
第三节 成语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的传达 173
一、《万尼亚舅舅》中成语的翻译 173
(一)阿斯特罗夫口中的成语 173
(二)伏依尼茨基口中的成语 177
(三)谢烈勃利亚科夫口中的成语 179
(四)其他人口中的成语 181
二、《樱桃园》中成语的翻译 182
第五章 契诃夫戏剧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189
第一节 译者对社会问题的“中国化”解读 190
一、《樱桃园》中的社会问题 190
(一)宏观的社会问题 192
(二)对作品总基调的把握 193
二、“个性化”的社会问题 195
(一)对樱桃园旧主人所持的态度 195
(二)对樱桃园新主人的塑造力度 196
(三)对觉醒者的肯定与赞扬 198
三、中国读者对《樱桃园》中社会问题的接受 200
(一)对《樱桃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 200
(二)对作家创作主旨的理解 203
(三)对作品意义的领悟 204
第二节 译者对母子关系的“中国化”阐释 206
一、《海鸥》中的母子关系 207
(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207
(二)儿子特里勃列夫对母亲阿尔卡金娜的态度 208
(三)母亲阿尔卡金娜对儿子特里勃列夫的态度 211
二、《万尼亚舅舅》中的母子关系 214
(一)伏依尼茨基对母亲玛丽雅的态度 214
(二)母亲玛丽雅对万尼亚舅舅的教育 216
三、从母子关系看社会和人生 218
(一)亲情关系首先体现为社会制度下的等级关系 218
(二)女性的依附地位使其子寄人篱下 218
(三)境遇不同,培养方式不同,造就不同的性格 218
第三节 译者对文化意象的“等值化”重构 220
一、独幕剧《熊》中文化意象的传译 220
(一)关于剧名—熊 221
(二)关于“托比”—马 223
(三)关于“四堵墙”—生与死 226
(四)关于“决斗”—妇女解放 227
二、《万尼亚舅舅》中文化意象的传译 228
(一)关于“Галка—老寒鸦” 229
(二)关于“Вобла—鲤鱼” 230
(三)关于“Вол—阉牛” 230
(四)关于“Русалка—美人鱼” 231
(五)关于“Хорек—黄鼠狼”及其他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