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用药心法 2
第一章 6
一、药对的历史渊源 6
二、药对的临床意义 7
三、药对的配伍规律 8
第二章 生熟药对 9
一、生地黄 熟地黄 9
二、生大黄 熟大黄 11
三、酸枣仁 熟枣仁 14
四、生首乌 制首乌 16
五、生诃子 熟诃子 19
六、生、炒莱菔子 21
七、生、炒蒲黄 23
八、生、炒麦芽 25
第三章 同株药对 27
一、麻黄 麻黄根 27
二、槟榔 大腹皮 29
三、苏叶 苏梗 32
四、制首乌 夜交藤 35
五、银花 银花藤 37
六、桑叶 桑白皮 40
七、橘核 陈皮 41
八、益母草 茺蔚子 44
九、枸杞子 地骨皮 46
第四章 协效药对 50
一、白术 苍术 50
二、白芍 赤芍 52
三、白丑 黑丑 55
四、白前 前胡 57
五、知母 贝母 59
六、大蓟 小蓟 62
七、茯苓 土茯苓 64
八、牡丹皮 地骨皮 66
九、仙茅 仙灵脾 69
十、补骨脂 骨碎补 71
十一、石决明 草决明 74
十二、麦门冬 天门冬 76
十三、炒麦芽 炒谷芽 78
第五章 经方药对 80
一、黄连 吴茱萸 80
二、黄连 肉桂 83
三、山栀 淡豆豉 86
四、良姜 香附子 89
五、蒲黄 五灵脂 92
六、川楝子 延胡索 94
七、枳实 白术 97
八、女贞子 旱莲草 99
第六章 辨病药对 103
一、癌肿,用鳖甲与莪术、冬凌草与葎草 103
二、肺痨,用葎草与百部 106
三、黄疸,用茵陈与田基黄 108
四、瘿瘤,用黄药子与海藻 111
五、肤病、膜病,用地肤子与白鲜皮 113
六、疮疡,用紫草与紫花地丁 116
七、痹证,用豨莶草与海桐皮 118
八、鼻疾,用苍耳子与辛夷 120
九、目疾,用石决明与草决明 122
十、风疾,用羌活、独活与防风 124
第七章 辨证药对 128
一、气郁,用佛手与郁金 128
二、湿郁,用胆南星与藿香、苍术与厚朴 131
三、湿热,用萆薢与六月雪、金钱草与田基黄 135
四、痰瘀,用石菖蒲与郁金 139
五、阴亏,用白薇与玉竹、石斛与玉竹 142
第八章 对症药对 147
一、纳差,用益智仁与木瓜 147
二、呃逆,用丁香与柿蒂 149
三、便秘,用紫菀与草决明 151
四、寒热错杂,用柴胡与葛根、柴胡与黄芩、黄连与桂枝 154
五、便血,用槐花与地榆 161
六、尿血,用大小蓟与石韦 164
第九章 经验药组 167
一、葛根 黄芩 黄连 167
二、巴戟天 续断 狗脊 170
三、黄芪 百合 薏苡仁 172
四、北沙参 天冬 麦冬 五味子 175
五、紫菀 款冬花 百部 177
六、当归 川芎 刘寄奴 180
七、瓜蒌壳 法半夏 黄连 182
八、生地黄 熟地黄 山茱萸 185
九、玄参 大贝 牡蛎 天丁 189
十、法半夏 天麻 羌活 独活 192
十一、黄芪 百合 薏苡仁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