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对几个重要概念的辨析 3
三、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思路 15
第一章 社会历史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流变(1949—2015) 27
第一节 “十七年”政策文化导向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初创与繁荣(1949—1966) 29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文化政策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初步探索(1949—1956) 29
二、“双百”方针指引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短暂繁荣(1957—1966) 35
第二节 “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影响下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1978—1989) 41
一、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延续性创作 41
二、文化反思中的少数民族题材探索影片 45
三、少数民族题材商业类型片的初步尝试 46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转折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1990—2001) 48
一、文化经济政策指引下的商业娱乐片创作 50
二、国家政策和经济效益双重制约下的主旋律影片创作 51
三、坚持民族文化省思的艺术影片创作 53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多元化创作(2002—2015) 55
一、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现实主义坚守 56
二、产业化格局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58
三、文化自觉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创作 60
小结 63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 64
第一节 异域想象:再现边疆自然景观 66
一、边地山川的奇绝与秀美 67
二、山水田园的诗情画意 68
三、原生态的边地云南景象 69
第二节 风情想象:再现少数民族文化习俗 71
一、少数民族音乐与歌舞奇观 71
二、民族服饰文化的展演 75
三、民族习俗与节庆的仪式化呈现 77
第三节 “他者”想象:少数民族形象的想象性建构 81
一、定型化的少数民族形象 81
二、协商性的少数民族形象 85
三、原生态的少数民族形象 87
第四节 想象“乌托邦”与现实“异托邦”——云南边疆影像的空间意义生产 90
一、云南边疆影像的空间表述方式 92
二、从想象“乌托邦”到现实“异托邦” 95
小结 99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身份建构 100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投射:国家认同替代族群认同 102
一、以阶级认同替代族群认同 102
二、以领土意识凸显国家认同 107
三、图解新中国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新生活” 110
第二节 中原文化的投射:华夏认同置换族群认同 113
一、“寻根思潮”的文化投射 114
二、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同源联想 117
第三节 全球化的投射:民族认同与全球化过程 121
一、云南影像中的全球化投射 123
二、全球化想象与民族文化的多重认同 126
第四节 从内隐到凸显:族群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132
一、政治话语中族群身份的内隐 134
二、协商性的族群身份建构 136
三、文化视域中族群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139
小结 143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隐喻 144
第一节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疾病隐喻 145
一、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疾病隐喻的构成元素 146
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疾病隐喻的作用 152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社会性别隐喻 157
一、民族身份的男性化隐喻 158
二、族群身份的女性化隐喻 161
三、性别认同的流动性与凝固性 164
小结 167
第五章 个案分析:《阿诗玛》——经典电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重构 169
第一节 《阿诗玛》:从民间传说到电影经典 170
一、改编过程中对叙事主题的提炼 171
二、从文学叙事到影像叙事语言的转变 175
三、从口头传播到大众传播的经典化之路 181
第二节 对电影《阿诗玛》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184
一、认可与满意 185
二、质疑与不满 187
三、对彝族撒尼文化传承的作用与影响 188
小结 190
结语 191
一、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 191
二、对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92
三、《赛德克·巴莱》的启示 195
参考文献 197
参考书目 197
参考论文 206
附录一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1954—2015) 216
附录二 电影《阿诗玛》的文化传播调查问卷 223
附录三 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创作访谈纪实 231
后记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