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9
第一编 地理 37
第一章 建置 37
第一节 位置 地域 37
第二节 建置沿革 39
第三节 行政区划 42
第四节 城镇 51
第二章 自然地理 54
第一节 地质 54
第二节 地貌 56
第三节 山脉 56
第四节 水系 57
一、地表水 57
二、地下水 60
第五节 气候 62
一、区域气候 62
二、气温积温 62
三、降水蒸发 63
四、风向风速 64
五、日照 辐射 64
六、灾害性天气 64
第六节 土壤 66
第七节 植被与动物 66
一、植被 66
二、动物 67
第三章 自然灾害 69
第二编 经济 79
第一章 农业 79
第一节 自然资源 82
一、土地资源 82
二、农业气候 83
三、水利资源 83
第二节 生产条件 83
一、土地利用 83
二、农用机具 84
三、作物品种 84
四、肥料施用 91
五、平田整地 91
六、植物保护 92
第三节 生产关系变革 93
一、封建生产关系 94
二、土地问题上的几次改革 95
三、从互助组到农业生产合作社 98
四、人民公社 99
五、农业生产责任制 100
第四节 耕作、栽培技术改进 101
一、轮作倒茬 101
二、精选籽种,合理密植 102
三、三肥垫底,一次施足 102
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102
五、间作套种 103
第五节 农作物面积产量 103
第六节 经营管理机构 105
第二章 林业 106
第一节 林地资源与主要树种 107
一、林地资源 107
二、主要树种及良种引进 107
第二节 植树造林 108
第三节 水果生产 109
第四节 园林花卉 110
一、园林树种 110
二、花卉 110
第五节 管理、科研机构 111
第三章 水利 112
第一节 灌溉 112
一、引水灌溉工程 112
二、机井灌溉工程 113
三、巴家嘴电灌工程 114
第二节 蓄水工程 114
第三节 水土保持 115
第四节 水产养殖 116
第五节 机构设置 117
第四章 畜牧业 118
第一节 畜禽品种 119
第二节 草场资源 121
第三节 疫病防治 121
第四节 畜牧兽医机构 122
第五章 工业 124
第一节 手工业 124
一、蚕丝业 124
二、纺织业 125
三、金属制造业 126
四、木制业 126
五、皮革加工业 126
六、石制品 126
七、制陶业 126
八、酿造业 127
九、服装加工业 127
十、医药制造业 127
十一、火药制造业 127
第二节 现代地方工业 128
一、 电力工业 128
二、制造工业 129
三、维修工业 130
四、烟酒食品工业 130
五、毛纺工业 130
六、粮油工业 130
七、印刷工业 131
八、化学工业 131
第三节 乡镇企业 131
第四节 主要产品产量 133
第五节 石油工业 133
第六章 交通邮电 137
第一节 交通运输 137
一、古道、公路、桥梁 137
二、运输 146
三、民航 148
第二节 邮电 148
一、驿传 148
二、邮政 149
三、电信 151
第七章 财税 154
第一节 财政收入 154
一、农业税 154
二、清代、民国时期的工商税捐 159
三、饷糈 161
四、陕甘宁边区庆阳县的税收 162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庆阳县的工商税收 163
第二节 财政支出 165
一、清代安化县的经费支出 165
二、民国时期庆阳县行政经费 166
三、陕甘宁边区庆阳县的财政 168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庆阳县的财政支出 168
第三节 财政税收机构 172
第八章 商业 174
第一节 经营方式与网点 174
一、私营商业 174
二、供销合作商业 175
三、国营商业 176
第二节 商品购销 178
一、流通渠道 178
二、商品种类 178
三、商品购销额 178
第三节 物资供应 179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 180
第五节 物价 180
第九章 金融 182
第一节 金融机构 182
第二节 流通货币 185
第三节 存款 192
第四节 借贷 193
第五节 债券 194
第十章 粮油管理 196
第一节 管理机构、储存网点 196
第二节 粮油购销 197
第三节 仓储 199
第十一章 计量 200
第三编 政治 202
第一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02
第二章 地方行政机构 208
第一节 历代行政机构设置 208
第二节 历代知县、县长名录 211
第三章 党派 22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222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庆阳的建立与初期活动 222
二、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活动 223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支援解放战争 223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组织的发展 224
五、中国共产党庆阳县委员会组织机构 225
六、中国共产党庆阳县历届代表大会简况 225
七、驻庆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 230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及其在庆阳设立的特工组织 231
一、中国国民党庆阳县党部 231
二、特工组织 232
第三节 中国民主同盟 233
第四章 统一战线组织与群众团体 234
第一节 统一战线组织 234
一、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参议会及庆阳县参议会 234
二、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临时参议会 234
三、陕甘宁边区庆阳县第一届参议会 234
四、庆阳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235
五、庆阳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 235
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庆阳县第一届委员会 236
第二节 群众团体 236
一、庆阳县各界民众抗日救国联合会 236
二、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庆阳区团部 236
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庆阳县委员会 237
四、庆阳县妇女联合会 237
五、庆阳县农民协会 237
六、庆阳县总工会 237
七、庆阳县贫下中农协会 238
八、庆阳县工商业联合会委员会 238
第五章 会道门 239
第六章 公安司法 241
第一节 机构 241
一、治安机关 241
二、审判机关 242
三、人民检察机关 243
第二节 典型案例 243
第七章 民政 248
第一节 清代及民国初期的赈蠲 248
第二节 拥军支前 251
第三节 优抚 救济 253
第八章 民主革命纪事 255
一、义军响应辛亥革命 255
二、农民围城抗税 255
三、张兆钾任陇东镇守使 255
四、陈珪璋割据陇东 256
五、刘志丹、谢子长在庆阳的革命活动 259
六、庆阳游击队的建立 259
七、庆北根据地的建立 260
八、马岭苏区的开辟 260
九、红二十五军突围北上,途经庆阳 261
十、红军教导师进驻庆阳城 261
十一、反冯斗争 261
十二、三八五旅驻防庆阳 262
十三、陇东摩擦事件 263
十四、大生产运动 267
十五、优待移民难民 268
十六、三五九旅突围北上,途经庆阳 269
十七、内战爆发,庆阳军民被迫迎战 269
十八、庆阳光复,西峰解放 271
第九章 社会主义革命纪略 273
一、镇压反革命 273
二、“三反”、“五反”运动 273
三、反“右派”斗争 274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75
五、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277
六、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78
七、“文化大革命” 279
八、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282
第四编 文化 284
第一章 文化 284
第一节 文物古迹 284
一、古生物化石 286
二、古文化遗址 287
三、古墓葬 289
四、金石 291
五、古建筑 296
六、名胜 297
七、革命文物 299
第二节 文化艺术 301
一、民间文艺 301
二、戏曲 电影 323
三、广播 电视 326
四、书法 绘画 329
五、图书 报刊 329
六、著述与地方文献 332
七、艺文 336
第二章 教育 382
第一节 明清教育 382
一、教育宗旨 382
二、机构沿革 383
三、明清时期的学校 384
四、科举 386
五、废除科举 推行新学 398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 399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 399
二、陇东解放区的教育 40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庆阳教育 407
一、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407
二、幼儿教育 408
三、初等教育 408
四、中等教育 410
五、职业技术教育 412
六、成人教育 413
七、特殊教育 413
八、教学研究 414
九、教育经费 414
附:省、地及长庆石油勘探局在县境内设立的各级各类学校简介 415
省属学校 415
地属学校 415
石油矿区学校 417
第三章 体育 419
第一节 运动项目及运动会 419
第二节 等级裁判员、运动员 421
第三节 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后官寨中学 422
第四章 医疗卫生 423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医疗保健网 424
一、管理机构 424
二、县境内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单位简介 424
第二节 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 426
一、公费医疗 426
二、合作医疗 426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妇幼保健 426
一、卫生防疫 426
二、妇幼保健 427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428
第五节 药物管理 429
第五章 科学技术 430
第一节 科技机构及队伍 430
第二节 科技成果 431
一、农业科研成果及新技术推广应用 431
二、机械设计制造与重要工业技术研究 434
三、医疗卫生科研成果 435
四、气象和地震观测 436
第五编 军事 438
第一章 历代兵役概要 438
第二章 地方武装 441
第一节 历代地方武装 441
第二节 民国地方武装 441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 442
第三章 地方驻军 444
第一节 历代驻军 444
第二节 国民党驻军 445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在庆阳的驻军 445
第四章 民兵组织 446
第五章 重大兵事纪略 447
第六编 社会 453
第一章 民族宗教 453
第一节 民族 453
第二节 姓氏 454
第三节 迁徙 455
第四节 人口 456
一、户口 456
二、人口分布 457
三、文化构成 457
第五节 计划生育 458
第六节 宗教 458
一、佛教 458
二、道教 459
三、伊斯兰教 459
四、基督教 459
五、天主教 459
第二章 风俗 461
第一节 岁时 461
第二节 婚嫁 464
第三节 丧祭 465
第四节 喜庆 467
第五节 仪表 467
第三章 服饰 饮食 居住 468
第一节 服饰 468
第二节 饮食 469
第三节 居住 471
第四章 方言 473
第一节 语音特征 473
一、声母 473
二、韵母 474
第二节 词汇特征 474
一、表称谓 475
二、表时间 476
三、表人或事物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 476
四、表事物名称 478
五、表方位 478
第三节 语法现象 479
第七编 人物 481
一、人物传 481
二、人物录 505
(一)历代职官 50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庆阳县县(处)级以上干部 512
(三)历代名人 541
(四)专家学者 547
(五)劳动模范 554
(六)革命烈士 559
三、人物表 573
(一)历代驻庆职官 573
(二)中国共产党在县境内设立的党、政、军机关主要领导人 598
(三)长庆油田指挥部、长庆石油勘探局主要负责人 609
(四)1945年9月2日前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老八路、老党员、老干部 611
第八编 附录 622
一、碑石文存 622
二、文史辑览 628
三、古籍摘萃 653
四、书籍简介 659
跋 660
后记 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