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编 本质论 5
第一章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5
第一节 文学的基本性质 5
一、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5
二、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7
三、文学的真实性 13
第二节 文学的社会属性 16
一、文学的倾向性 17
二、文学的阶级性 24
三、文学的人民性 36
四、文学的民族性 42
第三节 文学的社会功能 50
一、文学社会功能的复杂结构 51
二、文学作品社会功能的体现 53
三、文学的认识、教化功能与审美教育功能之间的关系 63
第二章 文学的审美特质 66
第一节 文学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反映 66
一、艺术反映与社会科学反映的异同 66
二、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70
第二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80
一、文学用语言塑造形象 80
二、语言艺术的特点 81
第三章 文学形象及其形态 88
第一节 艺术形象 88
一、艺术形象的含义 88
二、艺术形象的特征 89
三、形象的分类 92
第二节 文学典型 96
一、典型的含义 96
二、典型的基本特征 98
三、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 104
第三节 文学意境 109
一、意境的含义及形成 109
二、意境的特征 110
三、意境的构成及种类 114
第二编 构成论 119
第四章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119
第一节 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19
一、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构成 119
二、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22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要素 128
一、题材 128
二、主题 133
三、人物与环境 139
四、情节 142
第三节 文学作品形式的构成要素 147
一、结构 147
二、文学语言 153
三、表现手法 163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体裁 168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分类 168
一、文学体裁的含义 168
二、文学体裁分类的相对性 168
第二节 诗歌 173
一、诗歌的基本特点 173
二、诗歌的分类 179
第三节 散文 181
一、散文的含义 181
二、散文的基本特点 182
三、散文的分类 184
第四节 小说 187
一、小说的基本特征 188
二、小说的分类 193
第五节 戏剧文学 196
一、戏剧文学的基本特点 196
二、戏剧文学的分类 199
第六节 影视文学 201
一、电影与戏剧的异同 201
二、影视文学的基本特点 202
第三编 创作论 207
第六章 文学的创作过程 207
第一节 创作的准备 207
一、深厚的生活基础 207
二、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 211
三、必要的艺术素养 215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218
一、素材积累 219
二、艺术构思 223
三、艺术表现 225
第三节 文学创作中的思维活动 229
一、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 229
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236
三、创作灵感 238
第四节 文学创作的典型化 241
一、艺术概括 241
二、典型化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242
第七章 创作方法 248
第一节 创作方法的性质 248
一、创作方法的涵义 248
二、世界观对创作方法的指导作用 250
三、创作方法的相对独立性 252
第二节 文学史上基本的创作方法 255
一、现实主义 255
二、浪漫主义 261
三、现代主义 26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274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74
二、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277
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279
第八章 文学的风格、流派和思潮 285
第一节 文学风格 285
一、风格的涵义 285
二、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286
三、风格的表现 288
四、风格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91
第二节 文学的流派 295
一、文学流派的涵义 295
二、文学流派的形成 296
三、文学流派的类型 298
四、文学流派的性质和作用 301
第三节 文学思潮 302
一、文学思潮的涵义 302
二、文学思潮的形成 304
三、文学思潮的性质和特点 305
第四编 发展论 308
第九章 文学的发展 308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 308
一、关于文学起源问题的几种观点 308
二、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312
第二节 社会的发展与文学的发展 316
一、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316
二、经济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17
三、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 319
四、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323
第三节 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326
一、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326
二、批判地继承文学遗产 329
三、继承文学遗产的目的 334
第四节 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 336
一、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彼此交流 336
二、借鉴外民族文学的原则 339
第十章 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 341
第一节 “二为”方向 341
一、“二为”方向的提出 341
二、“二为”方向的根据 342
三、“二为”方向的基本要求 343
第二节 “双百”方针 344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344
二、“双百”方针的基本内容 346
三、正确执行“双百”方针 347
第三节 文学的党性原则 348
一、文学的党性 348
二、文学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349
第五编 鉴赏论 352
第十一章 文学欣赏 352
第一节 文学欣赏的条件 352
一、文学欣赏的主体条件 353
二、文学欣赏的客体条件 355
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应关系 358
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一般过程 360
一、艺术感受 361
二、体验玩味 363
三、审美判断 365
第三节 文学欣赏的心理活动 366
一、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 366
二、想象与艺术形象再创造 369
三、审美认识与审美判断 372
第四节 文学欣赏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374
一、文学欣赏的性质 374
二、文学欣赏的基本特点 380
第五节 文学欣赏的作用和意义 387
一、文学欣赏的作用 388
二、文学欣赏的社会意义 392
第六节 接受美学 395
一、接受美学的涵义 395
二、接受美学的基本内容 397
三、正确地认识接受美学 398
第十二章 文学批评 400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一般原理 400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 400
二、文学批评的作用 402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任务 405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 407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涵义 407
二、无产阶级文学批评标准 408
第三节 正确开展文学批评 415
一、文学比评的原则和方法 415
二、文学批评家的修养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