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章 远古的遗存——保山原始社会时期 9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出土文物概述 9
一、羊邑古猿化石的发现 10
二、塘子沟文化 10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概述 11
第二章 哀牢国时期 13
第一节 东汉《哀牢传》实史发祥地——保山坝东哀牢山 13
第二节 前哀牢国时期——一个全独立的地方王国 19
第三节 后哀牢国时期——一个半独立的地方王国 20
第四节 哀牢国时期的两次战争 22
一、不韦之战——哀牢首邑的西迁 22
二、鹿茤之战——哀牢归汉的思想转折点 23
第五节 哀牢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王国 24
第六节 哀牢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7
第七节 哀牢国内附东汉中央王朝 31
第八节 主要人物 34
柳貌 34
扈 栗 35
类牢 35
第三章 两汉时期 36
第一节 永昌古道的形成与发展 36
第二节 汉政权的设立 40
一、西汉政权的设立 40
二、东汉政权的设立 40
第三节 丰富的宝藏与地方上层统治者的贪掠 42
第四节 汉文化的发展 43
第五节 主要人物 44
郑 纯 44
杨 终 45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46
第一节 永昌忠于蜀汉 46
第二节 教育文化的发展 47
第三节 永昌郡治的迁移 48
第四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50
第五节 主要人物 51
吕 凯 51
王 伉 51
第五章 唐宋时期 53
第一节 永昌节度的设置与永昌历史的复苏 53
第二节 永昌府城的始建与驿站的设置 55
第三节 宗教文化的融入 56
第四节 民间音乐的流传 59
一、《骠国乐》 59
二、《菩萨蛮》 63
第五节 主要人物 64
杨兴 64
张罗疋 64
第六章 元明清时期 65
第一节 军政机构的设置 65
第二节 驿(堡)、铺与关、哨(隘)、塘(卡)、汛的设置 66
一、驿(堡)、铺的设置 66
二、关、哨(隘)、塘(卡)、汛的设置 70
第三节 元军征缅——永昌交战 74
第四节 契丹民族落籍永昌 74
第五节 大量汉民的迁入 80
第六节 土司制度的设置及其沿革世系 91
一、延续时间较长的土司 92
二、延续时间较短的土司 106
第七节 麓川土司叛乱与明朝三征麓川 111
一、麓川土司叛乱 112
二、三征麓川 115
第八节 邓子龙、刘綎戍边卫国 117
一、邓子龙姚关东线战役 118
二、刘綎腾越西线战役 124
第九节 永历皇帝逃缅——永昌史事 126
一、无力治国,游走逃命 126
二、走投无路,西逃永昌 127
三、逃往缅甸,被杀于昆明 129
第十节 乾隆皇帝征缅——永昌史事 130
一、首次征缅:总督刘藻自杀 131
二、二次征缅:总督杨应琚被处死 132
三、三次征缅:总督明瑞自杀 134
四、四次征缅:中缅议和 137
第十一节 永昌回汉械斗与杜文秀起义 140
一、永昌回汉械斗 141
二、杜文秀起义 145
第十二节 马嘉理事件与《烟台条约》 153
第十三节 教育的发展 156
一、永昌府(含保山县和今施甸县)办学 156
二、腾越厅办学 160
三、龙陵厅办学 166
四、昌宁县办学 166
五、永平县办学 167
六、进士、举人的考取 168
第十四节 宗教信仰的兴盛 172
一、原始宗教 172
二、佛 教 183
三、道教 194
四、伊斯兰教 197
五、基督教 199
第十五节 文化艺术的繁荣 200
一、主要文化著述 200
二、民间文艺的形成与传承 205
三、永昌围棋 212
第十六节 辛亥永昌、腾越起义 213
一、辛亥永昌起义 213
二、辛亥腾越起义 215
第十七节 片马抗英事件 226
第十八节 主要人物 228
马可·波罗 228
罗文节 229
爱 鲁 229
思可法 230
沐英 231
王骥 231
胡 志 232
余谷 232
杨元 232
文澍 233
张志淳 234
张含 234
杨慎 235
张合 235
邓子龙 236
刘 綎 237
徐霞客 238
王弘祚 238
马注 239
袁文揆 240
范仕义 240
杜文秀 241
李珍国 242
刘树堂 242
左孝臣 243
刀安仁 244
杨振鸿 245
张殿甲 246
张文光 246
第七章 民国时期 248
第一节 政权机构的设置 248
一、行政公署 248
二、各县政府 251
三、各县参议会 255
第二节 工业、手工业的发展 258
一、工业 259
二、手工业 263
第三节 商业的发展 274
一、各县私商 275
二、各主要商号和商品 277
三、进出口贸易和进出口货值 279
四、进出口商品 281
第四节 财税金融的发展 284
一、财政 284
二、税务 297
三、金融 309
第五节 交通邮电的发展 323
一、机构 323
二、公路 327
三、运输 330
四、飞机场修建 334
五、其他设施 336
第六节 教育的发展 339
一、保山县(含今施甸县)办学 339
二、腾冲县办学 343
三、龙陵县办学 348
四、昌宁县办学 350
第七节 文化艺术的繁荣 351
一、机构 352
二、民间文艺 353
三、文艺创作 366
四、图书管理 371
五、史志编修 372
第八节 宗教信仰的兴盛 374
一、原始宗教 374
二、佛教 374
三、道教 377
四、伊斯兰教 377
五、基督教 377
六、主要宗教场所 381
第九节 日军入侵滇西与中国远征军的反攻 388
一、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失利 388
二、日军入侵滇西 390
三、日军在滇西犯下的残暴罪行 396
四、中国远征军的反攻 406
五、反攻胜利 417
六、《新华日报》与滇西抗战 429
第十节 “共革盟”的暴乱和歼灭 431
一、“共革盟”的暴乱 432
二、“共革盟”的歼灭 439
第十一节 中共保山地方党组织革命活动和政权的建立 449
一、土地革命时期保山人的革命活动 450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保山地下党的革命活动 450
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保山地下党的革命活动 452
四、解放前夕中共保山地下党的革命活动和政权的建立 457
第十二节 主要人物 459
李根源 459
张问德 460
李曰垓 461
梁金山 462
史迪威 462
刘楚湘 463
祝鸿基 464
梁正中 464
朱晓东 465
张天放 465
寸性奇 466
陈纳德 466
尹明德 467
寸树声 468
卫立煌 468
李鑫 469
杨青田 470
周福成 470
李国清 471
段家璠 471
刀京版 472
赵锡光 473
孙立人 473
鲁道源 474
钟彬 475
黄杰 475
霍揆彰 476
李弥 476
何绍周 477
阙汉骞 477
戴安澜 478
伍集成 479
余建勋 479
宋希濂 480
朱家锡 481
艾思奇 481
朱家璧 482
线光天 483
杨绍贵 483
附录:保山建置沿革史考 485
后记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