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
第一篇 综述 43
第一章 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 43
第一节 解放前 43
第二节 起步阶段 45
第三节 群众性机械化运动阶段 48
第四节 强力推进阶段 54
第五节 改革与探索阶段 57
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程度 62
第一节 投入 62
第二节 农业机械拥有量 65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水平 67
第四节 田间农业机械化水平 67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典型 70
第一节 县(区)级农业机械化典型 71
第二节 乡(镇)级农业机械化典型 72
第三节 村级农业机械化典型 74
第四节 自办机械化家庭农场 76
第二篇 农机具 81
第一章 传统农具 81
第一节 整地农具 82
第二节 播种农具 82
第三节 田间管理工具 83
第四节 提水工具 83
第五节 收割农具 84
第六节 脱谷农具 84
第七节 农副产品加工用具 84
第八节 运输工具 85
第九节 饲养用具 85
第十节 杂具 85
第十一节 贮藏设备 86
第二章 半机械化农具 86
第一节 整地农具 87
第二节 播种农具 88
第三节 田间管理农具 90
第四节 排灌农具 91
第五节 农副产品加工农具 91
第六节 农田基本建设农具 91
第三章 机械化农具 91
第一节 旱田翻地机械 92
第二节 旱田整地机械 94
第三节 旱田播种机械 95
第四节 旱田中耕施肥机械 97
第五节 收获机械 98
第六节 场上作业机械 99
第七节 蔬菜作业机械 100
第八节 水田作业机械 101
第九节 排灌机械 104
第十节 植物保护机械 105
第十一节 农业工程机械 106
第十二节 畜牧机械 107
第十三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108
第十四节 运输机械 110
第四章 农机动力 111
第一节 拖拉机 112
第二节 柴油机 113
第三节 汽油机 113
第四节 电动机 114
第三篇 农机管理 115
第一章 管理机构 115
第一节 市级机构 115
第二节 县(区)级机构 118
第三节 乡(镇)级机构 118
第四节 农机队伍 119
第二章 农机经营形式 120
第一节 国营拖拉机站创办时期 120
第二节 集体经济办站时期 122
第三节 第二次国营办站时期 123
第四节 第二次集体经济办站时期 125
第五节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时期 126
第三章 制度 128
第一节 经济责任制 128
第二节 机务管理 130
第三节 生产计划管理 131
第四节 财务管理 132
第五节 劳动管理 134
第四章 农机服务组织 135
第五章 油料管理与供应 136
第一节 计划指标与分配 136
第二节 油料贮存与保管 137
第三节 油料净化 137
第四节 节油 138
第五节 供应网点 138
第六章 农机安全监理 13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39
第二节 规章制度 140
第七章 农机供应 141
第一节 农机供应 141
第二节 农机零配件供应网点 143
第八章 农业机械修理 144
第一节 体制和网点建设 144
第二节 修理制度 148
第三节 修理收费标准 149
第四节 农机具检修 150
第五节 旧件修复 150
第四篇 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 153
第一章 农业机械化科研、推广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53
第二章 科研机构 155
第一节 市属科研机构 155
第二节 县(区)属科研机构 157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162
第一节 推广半机械化农具 162
第二节 机耕系列化及农机农艺结合的耕作改革 163
第三节 水田机械化技术推广 164
第四节 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推广 166
第五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开发与推广 167
第六节 推广“五小”机具 168
第七节 农业节本增效工程技术推广 168
第四章 农业机械化区划 170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区划工作概况 170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自然条件 171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分区 172
第五章 农业机械化教育 176
第一节 市属农业机械化学校 178
第二节 县(区)属农业机械化学校 178
附录 183
第一章 市农机学会 183
第一节 理事会 183
第二节 学会活动 184
第二章 县(区)农机局简介 188
第三章 英模录 207
第一节 先进集体 207
第二节 先进个人 212
第四章 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乡、村,“四改田”村,农机大户名单 227
第一节 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乡村名单 227
第二节 “四改田”村名单 229
第三节 机械化大户名单 230
编志始末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