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篇 区域地质概况 3
第一章 自然地理概况 5
第一节 自然地理 5
第二节 矿产资源 7
第三节 地质旅游资源 7
第二章 地层 10
第一节 中—新太古界 10
第二节 古元古界 12
第三节 新元古界 16
第四节 下古生界 22
第五节 上古生界—中生界 33
第六节 新生界 40
第三章 侵人岩 41
第一节 太古宙—古元古代花岗质侵入杂岩 42
第二节 新元古代花岗侵入杂岩 45
第三节 新元古代中—基性岩墙(岩脉)群 52
第四节 中—新元古代变镁铁—超镁铁质岩 53
第四章 变质岩 57
第一节 古元古代区域高级变质岩 57
第二节 接触变质岩 63
第三节 动力变质岩 63
第五章 地质构造 67
第一节 太古宙花岗片麻岩构造 67
第二节 古元古代造山带构造 68
第三节 中—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带构造 71
第四节 中—新生代伸展变质核杂岩构造 72
第五节 主要大型韧脆性断裂构造 73
第六节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74
第二篇 野外地质基本工作方法 77
第六章 野外基本装备的使用 77
第一节 罗盘的基本结构及使用方法 77
第二节 地形图的使用方法 80
第三节 野外记录簿的格式与要求 82
第七章 地层的观察与描述 89
第一节 地层的观察与描述 89
第二节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91
第八章 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 93
第一节 沉积岩概述 93
第二节 陆源碎屑岩的观察与描述 98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观察与描述 100
第四节 硅质岩的观察与描述 105
第九章 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 107
第一节 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107
第二节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108
第三节 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110
第四节 岩浆岩的分类及常见岩石类型 114
第五节 岩浆岩的野外地质调查 121
第十章 变质岩的观察与描述 124
第一节 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124
第二节 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125
第三节 变质岩的分类及常见岩石类型 131
第四节 变质岩区的野外地质调查 134
第十一章 构造的观察与描述 136
第一节 节理的观察与描述 136
第二节 断层的观察与描述 139
第三节 褶皱的观察与描述 142
第四节 劈理与线理的观察与描述 146
第五节 韧性剪切带的观察与研究 153
第十二章 实测地质剖面工作方法 159
第一节 实测地层剖面的基本原理及工作程序 159
第二节 综合地层柱状图编制原则及方法 164
第三节 岩浆岩、变质岩区实测剖面工作 165
第十三章 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 168
第一节 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与程序 168
第二节 地形地质图的绘制 172
第十四章 地质报告的编写及要求 175
第三篇 野外地质教学路线 177
第十五章 野外地质教学路线基本要求 177
第十六章 野外地质教学路线简介 178
路线1陈家冲—中堡新元古代黄陵花岗岩侵入体、包体及多期岩脉穿插关系观察路线 178
路线2东岳庙—黄陵庙—小滩头新元古代黄陵复式花岗岩侵入体及接触关系观察路线 179
路线3银杏沱—兰陵溪—陈家沟大桥黄陵复式花岗岩侵入体、侵入接触带及高级变质岩观察路线 180
路线4九曲垴中桥—横墩岩—问天简南华系—下寒武统岩石地层剖面及伸展滑脱断裂构造观察路线 182
路线5问天简—九畹溪大桥寒武系岩石地层剖面及伸展滑脱褶皱构造观察路线 185
路线6路口子—链子崖奥陶系—二叠系岩石地层剖面及大型滑坡体、危岩体观察路线 186
路线7、路线8泗溪公园南华系莲沱组实测岩石地层剖面及节理构造观察路线 190
路线9高家溪—花鸡坡—棺材岩—黄牛岩南华系—震旦系岩石地层剖面及角度不整合观察路线 192
路线10莲沱镇—王丰岗南华系—震旦系标准岩石地层剖面及角度不整合观察路线 193
路线11下岸溪石料场—下堡坪新元古代黄陵复式花岗岩侵入体、包体及多期岩脉穿插关系观察路线 194
路线12古村坪—茅垭中—新元古代变基性—超基性岩(庙湾蛇绿混杂岩)岩石构造剖面观察路线 195
路线13小溪口—梅子厂中—新元古代变基性—超基性岩(庙湾蛇绿混杂岩)岩石构造剖面观察路线 196
路线14七里峡—雾渡河—水月寺新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太古宙花岗片麻岩(TTG片麻岩)及大型韧-脆性走滑断裂带观察路线 198
路线15雾渡河—殷家坪古元古代麻粒岩相变质岩、花岗质片麻岩、基性岩墙及韧性变形构造观察路线 200
主要参考文献 201
附件一 秭归主干教学路线分布图 208
附件二 典型岩石描述实例 209
附件三 常见矿物的野外鉴定特征 213
附件四 常用图例、花纹、符号 223
附件五 秭归地区地层简表 239
附件六 国际年代地层表(中英文) 241
附件七 中国地层简表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