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
第一章 自然地理 41
第一节 地理位置 41
第二节 地质 41
第三节 地貌 42
第四节 矿藏 43
第五节 气候 43
第六节 水文土壤 44
第七节 植被与野生动物 45
第八节 自然灾害 47
第二章 建置区划沿革 48
第一节 历代建置区划 48
第二节 民国建制区划 49
第三节 盐池县光复后建置区划 50
第四节 民国盐池县政府 61
第五节 人口 64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 65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惠安堡镇(区、公社、乡)党委 65
第二节 镇(区、公社、乡)党委工作部门 67
第三节 基层组织 72
第四节 党委工作纪略 77
第五节 历届党代会 91
第四章 人民代表大会 93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93
第二节 人大主席团及其工作 96
第五章 人民政府 98
第一节 政府机构及组织 98
第二节 工作机构及基层政权 100
第三节 政务纪略 109
第六章 群众团体 114
第一节 青年团体 114
第二节 妇女团体 116
第三节 工会 117
第四节 农民组织 118
第七章 人口与人民生活 120
第一节 人口 120
第二节 计划生育 121
第三节 人民生活 128
第八章 农业 13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32
第二节 体制变革 142
第三节 耕地 144
第四节 作物生产 149
第五节 农业技术及服务 159
第六节 农业机械 163
第九章 畜牧业 17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76
第二节 畜禽 182
第三节 品种改良 184
第四节 畜牧业生产 185
第五节 动物疫病防治 188
第六节 草原资源 190
第十章 林业 19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3
第二节 林业资源 197
第三节 林业生产 198
第十一章 水利 201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01
第二节 水利水保措施 205
第三节 扬黄灌区开发 206
第四节 人畜饮水 211
第十二章 企业 213
第一节 手工业 213
第二节 乡镇企业 214
第三节 工业园区建设 215
第四节 中央企业 218
第五节 重点企业 218
第十三章 盐业 22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222
第二节 盐业生产 223
第十四章 交通邮电通信电力 229
第一节 交通 229
第二节 邮电通信 233
第三节 电力 236
第十五章 商业 238
第一节 私营商业 238
第二节 国营商业 239
第三节 购销与服务 240
第十六章 供销 244
第一节 机构 244
第二节 体制变革 245
第三节 购销 246
第四节 土特产品 247
第十七章 粮食 248
第一节 机构 248
第二节 流通体制改革 248
第三节 收购 249
第四节 销售 250
第五节 保管、加工、调运、议购议销 254
第十八章 集贸市场 256
第一节 集市建设 256
第二节 集市贸易 257
第三节 集市管理 261
第十九章 税务 262
第一节 古代税务 262
第二节 民国税务 262
第三节 新中国税务 264
第二十章 金融 270
第一节 金融机构 270
第二节 信用社 270
第三节 农行盐池县支行惠安堡分理处 272
第二十一章 经济管理 273
第一节 财政 273
第二节 统计管理 277
第三节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 279
第四节 土地管理 280
第二十二章 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287
第一节 集镇规划 287
第二节 集镇建设 292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 294
第二十三章 综合政务 296
第一节 民政 296
第二节 人事与劳动 303
第三节 社会保险 304
第四节 扶贫工作 306
第五节 工商行政管理 307
第二十四章 政法 310
第一节 公安派出所 310
第二节 审判 314
第三节 司法行政 317
第二十五章 驻地及地方武装 320
第一节 长城和城堡 320
第二节 战事 323
第二十六章 教育体育 325
第一节 古代教育 325
第二节 民国时期教育 327
第三节 新中国教育 328
第四节 体育 350
第二十七章 文化 351
第一节 文化、广播、电视 351
第二节 文学艺术 352
第三节 方言俗语 362
第四节 文物遗迹 368
第二十八章 卫生 385
第一节 清末民国年间医疗情况 385
第二节 新中国医疗卫生 385
第二十九章 人物 393
第一节 传略 393
第二节 历任领导简介 407
第三节 本籍副处级以上领导简介 416
第四节 社会闻人 422
第五节 副高以上专业职称的工作人员 436
第六节 获奖人物名表 437
第三十章 社会 439
第一节 民族工作 439
第二节 民族风俗 441
第三节 惠安堡回族渊源 446
附录 449
第一部分文献选编 449
第二部分镇党委、政府及村(社区)获奖统计 478
编后记 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