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发展历程及概况(1910—2010) 1
第一章 追溯渊源(1910—1927) 3
第一节 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至浙江农业专门学校 3
一、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 3
二、浙江中等农业学堂与浙江农业专门学校 4
第二节 求是书院与浙江高等学堂 6
一、求是书院 6
二、浙江高等学堂 7
第三节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 7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浙江大学农学院(1927—1949) 8
第一节 从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到抗战前的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1927—1937) 8
一、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与浙江大学农学院 8
二、浙江大学农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 10
三、浙江大学农学院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15
第二节 抗战西迁时期的浙江大学农学院(1937—1945) 20
一、农学院西迁的历程 20
二、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发展 25
三、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 29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浙江大学农学院(1945—1949) 31
一、复员东归,重建校园 31
二、参与台湾大学、台湾糖业试验所等农业机构的接收和建设 32
三、动荡艰难中的教学与科研 34
四、“于子三运动” 35
五、护校迎解放 38
六、竺可桢与浙江大学农学院 39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学院和浙江农业大学 (1949—1998) 42
第一节 浙江大学农学院的新生(1949—1952) 42
一、浙江大学农学院的接管 42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浙江大学农学院 43
第二节 浙江农学院(1952—1960) 46
一、院系调整和浙江农学院成立 46
二、学习苏联农业教育经验 47
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49
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53
五、教学科研设施建设 55
第三节 浙江农业大学(1960—1998) 57
一、校院合并与校院分家 57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 63
三、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时期 66
四、“211工程”建设 84
第四章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1998—2010) 88
第一节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成立 88
一、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 88
二、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成立 89
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 90
第二节 学科建设 90
一、发展概况 90
二、学科分布与状况 92
三、学科队伍建设 96
第三节 教育与人才培养 98
一、本科教育 98
二、研究生教育 101
三、教学设施建设 105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105
一、科学研究 106
二、社会服务 109
第五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 111
一、国际合作 111
二、国际交流 112
第六节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114
一、党的建设 114
二、思想政治工作 119
百年院史 光耀千秋 121
主要参考文献 131
第二部分系、所、场概述 133
第一章 农学系 135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35
一、创建发展期(1910—1945) 135
二、艰难发展期(1945—1949) 136
三、恢复发展期(1949—1966) 136
四、发展受挫期(1966—1976) 137
五、快速发展期(1976—1998) 138
六、稳步推进期(1998—) 139
第二节 学科建设 141
一、构建作物学一级学科招生与培养模式 142
二、建设高素质创新型导师队伍 142
三、健全研究生培养全程管理制度 143
第三节 人才培养 144
一、本、专科教育 144
二、研究生教育 147
第四节 科学研究和成果 149
主要参考文献 159
第二章 园艺系 160
第一节 园艺系的创建与发展 160
一、浙江大学农学院时期(1927—1952) 160
二、浙江农学院时期(1952—1960) 160
三、浙江农业大学时期(1960—1998) 161
四、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成立以后(1999—2009) 162
第二节 学科建设 163
一、学科建设概况 163
二、蔬菜学科 164
三、果树学科 165
四、园林学科 166
第三节 本科教育 167
一、教学制度、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167
二、教材编写与出版 170
三、实践性教育 171
第四节 研究生教育 172
一、招生与培养 172
二、硕士、博士授予权学科点与博士后流动站 173
第五节 科学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 173
一、研究成果 173
二、农业技术推广 174
第六节 人才培养 177
一、培养人数 177
二、师资培养 177
主要参考文献 189
第三章 植物保护系 190
第一节 沿革与发展 190
一、历任负责人 190
二、系与专业设置的变化 192
三、教研室和研究所设置的变动情况 192
四、植物保护系教学科研人员组成 193
第二节 学科建设 194
一、学科历史 194
二、学科建设情况 196
三、学科水平 198
四、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199
五、学科队伍现状 200
第三节 教育与培养 201
一、本科教育 201
二、研究生教育 206
三、成人教育 208
第四节 科学研究工作 209
一、科研工作的发展历程 209
二、科研机构设置 212
三、科研工作的进展与成果 212
主要参考文献 228
第四章 茶学系 229
第一节 茶学系的成立与发展 229
一、浙江农学院(1952—1960) 229
二、浙江农业大学(1960—1998) 231
三、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1998—2010) 23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茶学系总支(支部)的成立和发展 234
一、茶学系总支(支部)的成立与发展 234
二、茶学系工会、共青团与民主党派 236
第三节 茶学教育 237
一、茶学教育发展 237
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建设 240
第四节 科学研究 242
一、科学研究进展 242
二、成果与奖励 245
三、科技著作 247
四、国家发明专利 250
第五节 学科建设与发展 251
一、学科带头人 251
二、主要研究方向 252
三、学科队伍状况 252
四、实验研究条件 253
第六节 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 253
主要参考文献 256
第五章 应用生物科学系 257
第一节 概况 257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257
二、培养方式 258
三、学科优势与师资状况 259
第二节 探索创新型本科教育模式 260
一、构建创新型本科教育体系 260
二、初步成效 261
主要参考文献 262
第六章 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 263
第一节 沿革和发展 263
一、筹建与开创期(1958—1964) 263
二、调整与滞缓期(1965—1975) 267
三、恢复与巩固期(1976—1985) 268
四、开放与发展期(1986—1997) 269
五、调整与持续发展期(1998—) 271
第二节 学科建设 274
一、凝练研究方向 274
二、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与不断创新 275
三、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 276
四、千方百计改善研究条件 277
五、发展目标和措施 277
第三节 教学工作 278
一、农业生物物理专业本科教育 278
二、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育 278
三、研究生教育 279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281
一、历年科研获奖成果 281
二、历年获得的知识产权 288
三、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290
四、经济效益 291
主要参考文献 292
第七章 生物技术研究所 293
第一节 沿革和发展 293
一、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前身(1988年12月前) 293
二、生物技术研究所创建时期(1988.12—1992.10) 294
三、生物技术研究所与校中心实验室合并时期(1992.10—1998.9) 294
四、四校合并后时期(1998.9—2001.11) 295
五、生物技术研究所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所合并时期(2001.11—) 296
第二节 党组织、行政机构及其负责人 297
第三节 学科建设 298
一、主要研究方向 299
二、优势、特色与创新 301
三、学科基本队伍状况 301
四、研究条件 302
五、今后目标 302
第四节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302
一、本科教育 302
二、研究生教育 302
第五节 科学研究 303
一、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 304
二、出版著作与教材 305
三、授权专利 305
主要参考文献 306
第八章 实验农场 307
第一节 实验农场沿革与发展 307
一、沿革 307
二、实验农场的发展 312
第二节 为教学科研服务 314
一、概况 314
二、技术成果推广 316
三、现代农业示范 319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实验农场建设 319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20
二、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服务能力 320
三、不断完善教学服务管理体制 320
四、努力构建服务校际、国际交流的平台 321
主要参考文献 321
第三部分 人物简介 访谈录 回忆录 322
人物简介 323
历任校长、院长 323
革命先烈 330
教授 332
访谈录 352
陈子元院士访谈录 352
听陈锡臣教授谈西迁 355
唐觉教授访谈录 358
葛起新教授访谈录 359
回忆录 361
笕桥甲种农校 361
回忆参加抗美援朝反细菌战的经历 365
怀念陈鸿逵教授 367
有关回忆文章和文献目录 370
第四部分 附录 377
附1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至浙江农专历任负责人名单 378
附2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至浙大农学院历任院长名单 378
附3浙大农学院湄潭学术报告会部分专题报告及主持人名单 379
附4浙江大学农学院西迁路线示意图 381
附5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历任校(院)长名单 382
附6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历任党委书记名单 382
附7 1999—2010年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名单 383
附8 1999—2010年农学院各系系主任、党总支直支书记名单 383
附9 1999—2010年农学院各研究所、场、机关负责人名单 385
附10 1999—2010年农学院本科专业变化情况表 388
附11 1999—2009年农学院科研、教学成果统计表 389
附12 1999—2009年农学院科研项目数和经费数 389
附13 1999—2009年农学院受国家基金资助一览表 390
附14 2010年8月农学院在职人员名单 391
附15 曾在农学院工作过的教职员工名单 392
附16 1999—2010年农学院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 394
附17 1999—2009年农学院获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称号名单 395
附18 2010年8月农学院在职教授(研究员)名单 397
后记(2007版) 399
后记(2010版)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