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云南省玉溪烟草栽培学校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41608637
  • 页数:365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章 土壤的物质组成 1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 1

一、土壤的矿物质组成 1

二、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6

三、土壤质地 10

第二节 土壤生物与土壤酶 13

一、土壤生物概况 13

二、土壤微生物的生理类群 13

三、土壤动物 17

四、土壤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8

五、土壤酶 18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 20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 21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21

三、土壤腐殖质 27

四、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 29

第四节 土壤胶体 31

一、土壤胶体的构造 31

二、土壤胶体的种类 32

三、土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33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37

第一节 土壤颜色 37

一、土壤的基本颜色与土壤组成的关系 37

二、土壤颜色同某些成土过程的关系 38

三、土壤颜色的判读与命名 39

第二节 土壤的交换吸附性能 39

一、土壤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40

二、土壤阴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43

三、离子交换吸附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4

四、土壤交换吸附性能的调节 45

第三节 土壤溶液 45

一、土壤溶液的组成和浓度 45

二、土壤溶液的反应 46

三、土壤的缓冲性 52

四、土壤的氧化还原作用 53

第四节 土体构造 55

一、土壤的空隙性 55

二、土壤的结构性 58

第五节 土壤的耕性 62

一、土壤耕性的标准与类型 62

二、决定土壤耕性的物理机械性质 63

三、土壤的耕性 65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 66

第三章 土壤肥力 68

第一节 土壤水分 69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与性质 69

二、土壤水分常数与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71

三、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71

四、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 72

五、土壤水分运动 76

第二节 土壤养分 80

一、土壤养分的种类 80

二、土壤养分的含量 81

三、土壤养分的形态 82

四、土壤养分的转化 83

五、土壤的保肥供肥性能 86

六、土壤养分含量丰缺的参考指标 87

第三节 土壤热量 88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 88

二、土壤热性质 89

三、土温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91

四、土壤热量状况对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92

第四节 土壤空气 93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性 93

二、土壤空气的更新和通气性 93

三、土壤通气性的表示方法 94

四、土壤通气性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95

第五节 土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 95

一、土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 96

二、土壤肥力因素的调节 97

第四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101

第一节 土壤母质的形成 101

一、成土的主要岩石与矿物 101

二、土壤母质的形成——岩石风化 104

三、土壤母质的类型 105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 106

一、土壤形成因素 106

二、自然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 108

三、农业土壤的形成过程 109

四、土壤剖面特征 109

第三节 土壤分类 110

一、土壤分类的原则 110

二、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 111

三、土壤命名 111

第四节 土壤的分布 113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 113

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113

三、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113

四、地域性土壤 114

第五章 云南的主要土壤 117

第一节 云南的自然概况 117

一、概况 117

二、地形、地貌概况 117

三、主要成土母质 118

第二节 云南的土壤分布 121

一、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122

二、不同土壤带中经向位置对土壤分布的影响 123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 123

四、土壤水平分布带中的地域性土壤分布 125

第三节 云南的主要土壤类型 126

一、砖红壤 126

二、赤红壤 128

三、红壤 129

四、黄壤 133

五、黄棕壤 134

六、棕壤 135

七、棕色针叶林土 136

八、亚高山草甸土 137

九、紫色土 138

十、石灰(岩)土 139

十一、燥红土 140

十二、水稻土 141

第四节 烟草土宜 162

一、烤烟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162

二、我省烤烟种植适宜区的划分 167

第六章 土壤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69

第一节 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169

一、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169

二、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170

第二节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174

一、土壤侵蚀的危害 174

二、水土保持的作用 175

三、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 175

四、水土流失的防治 175

第三节 土壤污染与防治 177

一、土壤污染的危害性 177

二、土壤污染与土壤净化 178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 180

第七章 作物营养与施肥 182

第一节 作物的营养成分 182

一、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182

二、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性 184

三、作物营养的选择性 184

第二节 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185

一、作物的根部营养 185

二、作物的叶部营养 191

第三节 作物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 193

一、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193

二、作物营养临界期 195

三、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196

第八章 化学肥料 198

第一节 概述 198

一、化学肥料的概念和种类 198

二、化学肥料的特点 199

三、化学肥料的增产效应和存在问题 199

第二节 氮素化学肥料 200

一、作物的氮素营养 200

二、氮肥的种类及特点 201

三、常用的几种氮素化学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方法 202

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209

第三节 磷素化学肥料 211

一、作物的磷素营养 211

二、磷肥的种类及特点 214

三、几种常用磷肥的性质和施用方法 214

四、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217

第四节 钾素化学肥料 221

一、作物的钾素营养 221

二、常用的几种钾肥的性质和施用方法 223

三、钾肥有效施用的条件 226

第五节 复合肥料 227

一、复合肥料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27

二、复合肥料的优缺点 228

三、几种常用复合肥料的性质和施用方法 228

四、施用复合肥料应注意的问题 232

第六节 微量元素肥料 233

一、微量元素肥料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状 233

二、影响土壤微量元素肥料有效性的因素 234

三、微量元素肥料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235

四、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注意的事项 237

五、稀土微肥 238

第七节 烟草吸收的各种无机成分之间的关系 238

一、氮肥与其他无机成分的关系 238

二、其他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39

三、全正离子与全负离子的吸收关系 240

第九章 有机肥料 242

第一节 概述 242

一、有机肥料的分类 242

二、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42

三、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的特点比较 243

四、有机肥料的腐熟和管理 243

第二节 粪尿肥 246

一、人粪尿 246

二、家畜粪尿和厩肥 248

第三节 堆肥与沤肥 251

一、堆肥 251

二、沤肥 253

三、沼气发酵肥料 253

四、秸秆直接还田 256

第四节 绿肥 260

一、绿肥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60

二、云南省主要绿肥作物的栽培和利用 261

三、绿肥的利用技术 265

第五节 其他肥料 268

一、饼肥 268

二、泥炭 269

三、菌肥 270

四、“三废”的农业利用 273

第十章 肥料的合理使用 279

第一节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279

一、合理施肥的原理 279

二、合理施肥的依据 282

第二节 肥料的施用方法 285

一、基肥 286

二、种肥 286

三、追肥 287

第三节 作物施肥量的估算 287

一、肥料利用率 287

二、作物计划施肥量的估算 288

第四节 肥料的经济效益与合理施肥 290

一、作物产量与施肥的关系 290

二、肥料效应的经济分析 291

第五节 肥料的混合与贮存 294

一、肥料的混合 294

二、化学肥料的贮存 298

实验实习 301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303

二、土壤质地的测定 305

三、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11

四、土壤容重和空隙度的测定 315

五、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318

六、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320

七、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323

八、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326

九、土壤全氮量的测定 328

十、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332

十一、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334

十二、土壤全磷的测定 338

十三、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340

十四、土壤全钾的测定 344

十五、土壤剖面的观察记载 347

十六、本地区主要成土岩石与母质的识别 349

十七、化学肥料的定性鉴定 350

十八、土壤对不同形态化学氮肥的吸持能力 353

十九、土壤对水溶性磷酸盐的固定 355

二十、有机肥料样品的采集、制备和水分、粗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356

二十一、当地主要绿肥品种的识别与生长状况的观察记载 358

二十二、施肥量的估算 361

附录一:pH值标准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标准酸碱溶液的标定方法 362

附录二:地质年代简表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