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陇南的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1
第二节 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
第三节 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第二章 陇南自然地理概况 6
第一节 陇南自然地理 6
一、陇南地貌特征概述 6
二、陇南县(区)地质地貌 9
(一)武都区地质地貌 9
(二)宕昌县地质地貌 12
(三)文县地质地貌 14
(四)康县地质地貌 19
(五)西和县地质地貌 28
(六)礼县地质地貌 31
(七)徽县地质地貌 34
(八)成县地质地貌 39
(九)两当县地质地貌 44
第二节 陇南历史沿革与人口分布 46
一、秦汉时期 47
二、三国魏晋时期 48
三、隋唐五代时期 50
四、宋元时期 52
五、明清时期 54
第三章 陇南重大自然灾害回顾 56
第一节 气象灾害 56
一、气象灾害的定义及类型 56
二、暴雨灾害 57
三、冰雹灾害 63
四、干旱灾害 68
第二节 洪涝灾害 76
一、洪涝灾害的定义及类型 76
二、陇南重大洪涝灾害回顾 76
第三节 地质灾害 82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及类型 82
二、滑坡灾害 82
三、泥石流灾害 85
四、崩塌 89
第四节 地震灾害 90
一、地震灾害的定义及类型 90
二、历史文献记载陇南地震录存 91
三、历史时期甘肃、陇南地震活动回顾 109
四、当代陇南地震活动回顾 117
五、“5·12”地震相关图片 118
六、“5·12”地震对陇南的影响 119
第五节 生物灾害 122
一、生物灾害概述 122
二、生物灾害危及人类社会的主要表现 123
三、陇南重大生物灾害回顾 123
第四章 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成因 124
第一节 陇南自然灾害的特点 124
一、气象灾害的特点 124
(一)陇南市暴雨灾害的特点 125
(二)陇南市冰雹灾害的特点 127
(三)陇南市旱灾的特点 128
二、洪涝灾害的特点 132
三、泥石流灾害的特点 132
四、滑坡灾害的特点 134
五、地震灾害的特点 135
(一)具有地质构造背景显著和复杂的特点 135
(二)具有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强烈活跃的特点 136
(三)“5·12”四川汶川强震对陇南破坏的显著特点 138
六、生物灾害的特点 139
第二节 陇南自然灾害的成因 140
一、气象灾害的成因 140
二、洪涝灾害的成因 141
三、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141
四、滑坡灾害的成因 145
五、地震灾害的成因 149
六、生物灾害的成因 155
第五章 陇南重大自然灾害预防及对策 156
第一节 气象灾害的预防及对策 156
一、非工程性措施 156
(一)建立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156
(二)建立气象灾害综合探测系统 156
(三)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 157
(四)加强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157
二、工程性措施 158
(一)防汛抗旱工程 158
(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158
(三)应急避险工程 158
(四)信息网络工程 158
(五)应急保障工程 158
第二节 洪涝灾害的预防及对策 159
一、非工程性措施 159
二、工程性措施 160
第三节 泥石流灾害的预防及对策 160
一、正确判断泥石流的发生 160
二、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方法与措施 161
第四节 滑坡灾害的预防及对策 162
一、山体滑坡发生的前兆 162
二、滑坡灾害的预防对策 163
第五节 地震灾害的预防及对策 164
(一)注重科技创新,加强地震短期和临震测报 164
(二)建立陇南“卫市圈”地震预防的三道防线 166
(三)逐步建立陇南地震防灾预警系统 167
第六章 陇南重大自然灾害之警示 173
第一节 加强研究宣传 173
第二节 强化监测预警 176
第三节 保护生态环境 178
一、目前陇南生态环境保护状况 179
二、陇南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180
第四节 创造宜居环境 181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182
二、建设生态宜居陇南的几项措施 183
附件一:以舟曲县城受灾为鉴,我省应对甘南、陇南类似县城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专项评估 186
附件二:陇南市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临时生活救助管理办法 189
附件三:《陇南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192
附件四: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09
附件五:武都区现存碑刻中有关地震、暴雨、泥石流灾害的文字资料 230
附录一:韩博文致岳金林的信 236
附录二:陈启生《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研究》拜读感受 237
参考文献 238
后记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