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上古三代之部 1
第一章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 中国史之开始虞夏时代 1
一 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 1
二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 11
三 夏代帝系及年历 13
四 虞夏大事 15
第二章 黄河下游之新王朝 殷商时代 21
一 殷代帝系及年历 21
二 殷人居地之推测 27
三 殷人文化之推测 30
四 殷周关系 32
第三章 封建帝国之创兴 西周兴亡 36
一 西周帝系及年历 37
二 周初之封建 38
三 西周势力之继续东展 45
四 幽王见杀与平王东迁 47
第二编 春秋战国之部 51
第四章 霸政时期 春秋始末 51
一 春秋年历及分期 52
二 霸前时期之形势 54
三 齐桓晋文之霸业 59
四 霸政衰微后之大夫执政 65
五 春秋时期之一般文化状态 68
第五章 军国〓争之新局面 战国始末 73
一 战国年历及分期 73
二 从宗法封建到新军国之种种变迁 82
第六章 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 先秦诸子 93
一 春秋时代之贵族学 93
二 儒墨两家之兴起 96
三 学术路向之转变 104
四 士气高张 107
五 贵族养贤 109
六 平民学者间之反动思想 111
第三编 秦汉之部 113
第七章 大一统政府之创建 秦代兴亡及汉室初起 113
一 秦汉帝系及年历 113
二 国家民族之抟成 116
三 第一次统一政府之出现及其覆灭 120
四 平民政府之产生 128
第八章 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 由汉武帝到王莽 131
一 西汉初年之社会 131
二 西汉初年的政府 138
三 西汉初年的士人与学术 140
四 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开始 143
五 汉武一朝之复古更化 144
六 士人政府之出现 昭宣元成一段 148
七 汉儒之政治思想 150
八 王莽受禅与变法 152
第九章 统一政府之堕落 东汉兴亡 154
一 东汉诸帝及年历 154
二 东汉之王室 156
三 东汉之外戚兴宦官 157
四 外戚参加王室之由来 159
五 宦官参加王室之由来 163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 东汉门第之兴起 169
一 士族政治势力之逐步膨胀 169
二 东汉之察举与征辟制度 172
三 太学清议 176
四 党锢之狱 180
五 门第之造成 184
六 东汉士族之风尚 186
第十一章 统一政府之对外 秦汉国力与对外形势 192
一 两汉国力之比较 192
二 西汉与匈奴 199
三 东汉与西羌 208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211
第十二章 长期分裂之开始 三国时代 211
一 魏晋南北朝之长期分裂 211
二 旧政权之没落 212
三 离心势力之成长 216
四 新政权之黑暗 219
五 思想界之无出路 222
六 三国帝系 226
第十三章 统一政府之回光返照 西晋兴亡 228
一 西晋帝系及年历 228
二 西晋王室之弱点 229
三 胡人之内地杂居 231
四 怀愍被虏与人心之反映 232
五 文化中心之毁灭 234
六 新宗教之侵入 236
第十四章 长江流域之新〓地 东晋南渡 237
一 东晋帝系及年历 237
二 东晋一代之北伐与内乱 239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长期纷乱 五胡十六国 247
一 五胡十六国撮要 247
二 十六国前后形势之大概 249
三 五胡十六国大事简表 251
四 胡人之汉化与胡汉合作 254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 南朝宋齐梁陈 263
一 南朝帝系及年历 263
二 南朝王室之恶化 267
三 南朝门第之衰落 273
第十七章 北方政权之新生命 北朝 275
一 北朝帝系及年历 275
二 北方之汉化与北方儒统 279
三 魏孝文迁都及北魏之覆灭 282
四 北齐北周文治势力之演进 290
第十八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 魏晋南北朝之门第 296
一 九品中正制与门阀 296
二 学校与考试制度之颓废 300
三 南渡后之侨姓与吴姓 301
四 当时之婚姻制度与身分观念 303
五 北方的门第 305
六 郡姓与国姓 307
第十九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下之社会形态(上) 在西晋及南朝 311
一 汉末之荒残 311
二 农民身分之转变 313
三 西晋之户调制与官品占田制 317
四 南渡之士族 319
五 兵士的身分及待遇 324
第二十章 变相的封建势力下之社会形态(下) 在五胡及北朝 331
一 五胡时代的情况 331
二 北魏均田制 332
三 西魏的府兵制 341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弥漫 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348
一 古代宗教之演变 348
二 东汉以下之道教与方术 355
三 魏晋南北朝时代之佛教 360
四 北方之道佛冲突 365
五 隋唐时期佛学之中国化 372
第五编 隋唐五代之部 375
第二十二章 统一盛运之再临 隋室兴亡及唐初 375
一 隋代帝系及年历 375
二 隋代国计之富足 376
三 炀帝之夸大狂 380
四 唐代帝系及年历 387
五 贞观之治 389
第二十三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政治机构 盛唐之政府组织 392
一 宰相职权之再建 392
二 地方政治之整顿 399
第二十四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社会情态 盛唐之进士府兵与农民 404
一 唐代之贡举制 404
二 唐代之租庸调制 406
三 唐代之府兵制 411
第二十五章 盛运中之衰象(上) 唐代租税制度与兵役制度之废弛 415
一 由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415
二 自府兵到方镇与禁兵 421
第二十六章 盛运中之衰象(下) 唐代政府官吏与士人之腐化 426
一 政权之无限止的解放 426
二 政府组织之无限止的扩大 432
第二十七章 新的统一盛运下之对外姿态 唐初武功及中叶以后之外患 440
一 安史之乱以前 440
二 安史之乱以后 452
第二十八章 大时代之没落 唐中叶以后政治社会之各方面 458
一 唐中叶以后之藩镇 458
第二十九章 大时代之没落(续) 479
一 唐中叶以后之宦官 479
二 唐中叶以后之朝士与朋党 482
第三十章 黑暗时代之大动摇 黄巢之乱以及五代十国 493
一 流寇与唐室之倾覆 493
二 五代十国 496
三 契丹之兴起 512
四 中原民众之疾苦 518
五 中国之南北分裂 520
第六编 两宋之部 523
第三十一章 贫弱的新中央 北宋初期 523
一 北宋帝系及年历 523
二 宋初中央新政权之再建 525
三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527
四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533
五 宋代政制上的另外两个弱点 550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的自觉与政治革新运动 庆历熙宁之变法 557
一 学术思想之新曙光 557
二 庆历变政 562
三 熙宁新法 565
第三十三章 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 元祐以下 581
一 熙宁新党与南人 581
二 洛蜀朔三派政治意见之异同 589
三 道德观念与邪正之分 600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 宋辽金之和战 603
一 金起灭辽 603
二 辽帝系及年历 605
三 金灭北宋 606
四 南宋与金之和战 608
五 南宋之财政 623
六 南宋金帝系及年历 627
第七编 元明之部 631
第三十五章 暴风雨之来临 蒙古入主 631
一 蒙古之入主 631
二 元代帝系及年历 636
三 元代之政治情态 637
四 元代之税收制度与经济政策 643
五 元之军队与禁令 648
六 元代之僧侣 654
七 元代之士人与科举制度 658
第三十六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上)明代兴亡 663
一 明代帝系及年历 663
二 传统政治之恶化 665
三 废相后之阁臣与宦官 669
第三十七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下) 681
一 明初的几项好制度 681
二 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 693
第三十八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上) 自唐至明之社会 704
一 经济方面 704
二 文化方面 723
三 南北政治区域之划分及户口升降 730
第三十九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中) 744
一 黄河与北方之水患 745
二 北方社会所受外族及恶政治之摧残 759
第四十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下) 770
三 南方江浙一带之水利兴修 770
第四十一章 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 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786
一 贵族门第渐次消灭后之社会情形 786
二 宋明学术之主要精神 794
三 宋明学者之讲学事业 798
四 宋明学者主持之社会事业 810
第八编 清代之部 813
第四十二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上) 清代入主 813
一 满洲兴起至入关 813
二 明末流寇 822
三 南明之抗战 825
第四十三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下) 828
一 清代帝系及年历 828
二 清代对待汉人之态度 830
三 清代政制 833
四 清代之武功 845
第四十四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下之士气 清代乾嘉以前之学术 848
一 明末遗民之志节 848
二 乾嘉盛时之学风 856
三 政治学术脱节后之世变 860
第四十五章 狭义的部族政治下之民变 清中叶以下之变乱 865
一 乾嘉之盛极转衰 865
二 洪杨之乱 871
三 湘淮军与咸同中兴 878
第四十六章 除旧与开新 清代覆亡与民国创建 889
一 晚清之政象 889
二 晚清之变法自强 893
三 晚清之废科举兴学校 896
四 戊戌政变与辛亥革命 900
五 辛亥革命以后之政局 906
六 文化革命与社会革命 911
七 三民主义与抗战建国 913
八 抗战胜利建国完成中叶民族固有文化对世界新使命之开始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