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险业效率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璐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10089058
  • 页数:2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现代金融理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方法及专业软件深入研究在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背景下中国寿险业的经营效率问题。本书从中国经济转轨、市场开放和渐进改革的宏观经济背景出发梳理了寿险业发展的历程;从竞争格局入手,分析了中国寿险业的经营主体和市场结构状况;从企业微观行为特征出发,分析了承保和投资这两项寿险公司的核心业务,概括了中国主要寿险公司的竞争态势和现状。

第一章 绪论 1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4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5

(一)国外保险机构效率研究综述 5

(二)国内保险机构效率研究综述 11

三、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15

(一)基本思路与研究框架 15

(二)研究方法 19

四、创新与不足 20

(一)可能的创新 20

(二)存在的不足 21

第二章 中国寿险业发展评述 22

一、中国寿险业发展的宏观分析 22

(一)中国寿险业制度变迁的宏观经济背景 22

(二)制度变迁视角下中国寿险业发展历程 24

二、中国寿险业发展状况分析 28

(一)中国寿险业竞争格局分析 28

(二)中国寿险业承保业务分析 32

(三)中国寿险业投资业务分析 43

三、寿险公司经营规律分析 48

(一)长期性 49

(二)高负债性 50

(三)利润的估计性 50

(四)信息不对称性 51

(五)产品中包含内置选择权 51

(六)寿险公司资本需求的特殊性 52

四、本章小结 53

第三章 效率理论与保险机构效率测度方法 54

一、效率的内涵 54

(一)经济学中效率的定义 54

(二)效率与效益、绩效 56

二、效率理论综述 57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效率思想 57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效率思想 58

(三)X效率理论 60

三、保险机构效率测度方法 62

(一)财务指标分析法 62

(二)边界分析法 70

四、本书测度寿险公司效率使用的方法 83

(一)DEA模型的进一步阐述 83

(二)生产率增长和效率长期变动 90

五、本章小结 93

第四章 基于财务指标和因子分析的中国寿险公司经营效率综合评价 94

一、样本选择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94

(一)样本选择 94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95

(三)数据来源 98

二、研究方法 100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100

(二)假设检验 101

(三)因子分析步骤 101

三、实证结果分析 106

(一)各家寿险公司绩效分析 106

(二)中外资寿险公司绩效比较 108

(三)新老寿险公司绩效比较 109

(四)中外资、新老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综合比较 110

四、本章小结 112

第五章 基于非参数法的中国寿险业效率实证研究 114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期间、样本公司的选择 114

二、投入和产出变量的选取 115

(一)产出变量 115

(二)投入变量 117

三、中国寿险业整体效率分析 121

(一)研究设计 121

(二)中国寿险公司效率变动的总体分析 122

四、新老寿险公司效率的变动 129

(一)共同边界假设检验 129

(二)新老寿险公司效率的比较与分析 132

(三)大边界下新老寿险公司效率的比较 137

(四)入世前后老寿险公司效率的变动 138

五、中外资寿险公司效率比较 139

(一)共同边界假设检验 140

(二)中外资寿险公司效率的比较与分析 143

(三)大边界下中外资寿险公司效率的比较 150

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析 151

七、本章小结 153

第六章 中国寿险公司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155

一、中国寿险公司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的构建 155

(一)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155

(二)寿险公司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的建立 157

二、实证分析 158

(一)样本数据说明 158

(二)影响关系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159

三、本章小结 163

第七章 提升中国寿险业效率的途径 165

一、转变经营观念,转换经营模式 165

二、完善产权结构,改进公司治理 166

(一)完善产权结构 166

(二)改善公司治理 167

三、实施寿险公司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再造 170

(一)寿险公司组织结构变革 170

(二)寿险公司业务流程再造 173

四、推进寿险公司信息技术建设 176

(一)统一技术支持系统 176

(二)统一技术支持系统在寿险公司的应用 178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81

一、主要结论 181

二、未来研究的方向 183

附录 184

参考文献 208

后记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