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十七年小说的文学社会主义想象 1
第一节 重新进入十七年小说的难度与困境 1
第二节 十七年小说与当代中国的意义扭结 4
第三节 重建十七年小说与时代的精神关联 8
第一章 十七年小说的主体询唤与文学重构 14
第一节 时代语境转换与十七年小说转型 14
第二节 青年作家的想象性叙述与话语分裂 24
第三节 老作家的人间情怀与介入意识 36
第四节 家国话语与女性主体想象 48
第二章 十七年小说的主体想象与知识生产 65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中知识分子的主体想象 6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真实与规训之间的张力性书写 73
第三节 政治主体想象与文学的互文性书写 82
第四节 “萧也牧创作倾向”的发生学与政治卫生学 90
第三章 主体构建与十七年小说作为方法 102
第一节 “锈损了灵魂的悲剧”与“优选者”的承担意识 102
第二节 理想王国的梦幻写作:论十七年农业合作化小说 113
第三节 十七年小说的生活化政治与型塑新人 127
第四节 困顿中的退守与坚持:论十七年的路翎小说 135
第四章 主体重述与十七年小说的叙事伦理 142
第一节 “儿女情”与“迷惑力”:十七年小说的规训机制 142
第二节 “1962,你不选英雄事迹”:十七年小说的生产与增殖 152
第三节 十七年小说的上海书写及其主体重构 159
第四节 赵树理的十七年小说及其现代性悖论 167
第五章 作为一种传统的十七年小说及其当时代关联 178
第一节 日本学者“赵树理研究”的生命情怀与方法论意义 179
第二节 作为一种资源的十七年小说:《人生》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192
第三节 作为传统的十七年小说与后现代主义批判性知识生产 200
第四节 重述中国主体: “崛起”与“文化自觉”的中国 212
结束语 重建十七年小说与当代中国的精神关联 220
本书涉及的十七年小说主要篇目 224
参考文献 230
后记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