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牡丹 1
位置环境 2
非凡花姿 2
千古历史 3
芳名美誉 4
神奇魅力 5
开发牡丹文化旅游产业 7
基础条件 8
古县旅游资源 8
牡丹情节 9
国家政策 11
干部群众意愿 11
决策过程 12
调查研究 12
统一思想 13
达成共识 13
建设成就 15
景区建设 15
县城建设 17
文化建设 18
牡丹花会 19
首届牡丹花会 19
二至九届牡丹花会 19
十届牡丹花会 20
组织保证 20
准备工作 21
花会盛况 21
文化活动 22
组织机构 24
牡丹景区及石壁河流域开发指挥部 24
调整牡丹景区及石壁河流域开发指挥部 26
再调整牡丹景区及石壁河流域开发指挥部 27
第三次调整充实牡丹景区和石壁河流域开发建设指挥部 28
今日牡丹景区 35
概貌 36
主景区概况 37
牡丹园 37
三合村 38
主景区·北区主要景点 39
牡丹园主园·丹阳园 39
丹阳门 40
牡丹亭 40
牡丹花池 40
仙子阁 41
碑廊碑林 41
牡丹园陪园·富贵园、国色园 42
富贵园 42
国色园 43
“天下第一牡丹”壁 43
三合戏台 43
荷花塘、垂钓池 44
聚仙桥 44
购物一条街 44
农家乐 45
主景区·南区主要景点 45
牡丹仙子汉白玉雕像 45
瓷中珍品牡丹壁 46
南山飞瀑 47
天上人间度假村 47
牡丹广场 48
盘山步道 48
古县三合牡丹景区开发碑 49
娘娘庙 48
其它旅游景点 50
紫砂桥风光 50
张家大院 50
仕女峰 51
徐村关帝庙 52
牛儿岭狩猎场 52
基础设施建设 53
生态建设 53
水利建设 54
公路建设 56
通道绿化 57
通讯建设 58
古县牡丹族谱 58
仙子三姐妹 58
牡丹大家庭 59
古县牡丹品种 60
古县旅游规划简介 61
石壁河流域即将建设的旅游项目 62
一、温泉游泳馆 62
二、关帝庙别墅区 63
三、仕女峰景区 63
四、农家乐 63
五、北方植物园 63
六、热带植物园 63
七、采摘园 64
八、菊花园 64
九、人造海滩 64
十、人字闸漂流 64
十一、张家大院 64
十二、古文化遗址 65
全县旅游景点规划 65
旅游规划 65
景点简介 65
老爷顶 65
原始森林 66
凌云石洞 66
摩崖石刻“石壁生辉” 66
朱德路居和七里坡战场遗址 66
蔺相如墓 67
赵子岳故居 67
祖师顶罗成将军墓 67
延庆观 67
热留关帝庙 69
露崖寺 69
四次山圆觉寺 69
相如公园 69
烈士陵园 70
核桃王 70
枞树王 71
酸枣王 71
柳树王 72
故事与传说 73
牡丹仙子传说 74
女皇醉酒降诞旨 牡丹违诏遭横祸 74
白仙子逃离魔掌 太白星指点迷津 76
雪夜孤女去无所 岳阳郎中归有家 79
三合有怀留佳人 仙子无遗诉真情 81
风水宝地多有病患 美丽神医小展身手 83
兄妹掩盖男女情 丑娃捅破窗户纸 87
真感激以送谢礼 假就诊为睹芳容 88
朝廷差人拿钦犯 仙子殒命化牡丹 90
牡丹三姐妹 92
聚仙桥 94
仕女峰的传说 95
单联成趣景 98
二郎担山赶太阳 100
风流石猴的故事 101
牡丹诗词选赏 103
赏牡丹(唐)刘禹锡 104
牡丹(唐)韩琮 104
牡丹芳(唐)白居易 105
牡丹(唐)徐凝 105
牡丹(唐)罗隐 105
牡丹(唐)张又新 106
木芙蓉(宋)陶弼 106
山中见牡丹(明)李昌祺 106
牡丹(明)冯琦 106
白牡丹(唐)韦庄 106
紫牡丹(唐)梅尧臣 107
红牡丹(唐)王维 107
绿牡丹(宋)侯几道 107
黑牡丹(宋)程先贞 107
黄牡丹(宋)苏轼 107
清平调(唐)李白 108
十样花(宋)李弥逊 108
如梦令(宋)吴潜 108
鹧鸪天(宋)辛弃疾 108
点绛唇(金)元好问 108
朝中措(金)元好问 109
喜迁莺(元)沈禧 109
浪淘沙令(明)李东阳 109
相见欢(清)叶申芗 109
蝶恋花(清)赵怀玉 109
神奇的白牡丹(古县)李丛阳 110
附录 111
一、《碑记》选 112
碑一、古县三合牡丹景区开发碑记 112
碑二、兴建牡丹仙子雕像 牡丹壁 南山飞瀑碑记 114
碑三、牡丹碑林记 119
碑四、三合牡丹 119
碑五、功德志铭 120
碑六、市级重点文物 121
碑七、“花王” 121
碑八、“神韵仙风”——贺古县三合牡丹花会 121
碑九、蝶恋花·古县牡丹 122
碑十、“神牡丹” 122
碑十一、“牡丹文化,强县富民” 122
碑十二、“古县牡丹节致贺:岳阳脚下有盛景,古阳牡丹胜洛阳” 122
碑十三、牡丹业赋 122
二、公文 123
古县人大常委会关于综合开发石壁河流域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 123
三、报摘 124
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124
张成梁的牡丹情节 130
全力打造天下第一牡丹 131
后记 139
古县牡丹志编纂委员会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