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电天文工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德)K.Rohlfs,(美)T.L.Wilson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303096442
  • 页数:4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天文专业高年级的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本书是英文《射电天文学工具》第四版的中译本,反映了最新的射电天文学进展,内容包括射电天文学和射电仪器两方面,将理论与工具应用紧密衔接,便于读者总体把握射电天文学的工具及其理论基础,了解射电天文的前沿进展。译者从教多年,翻译得比较准确、流畅,原书作者提供了清晰的图片,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以作为本科生高年级、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天文工作者的参考书。

第1章 射电天文学基础 1

1.1射电天文在天体物理中的地位 1

1.2射电窗口 3

1.3一些基本定义 4

1.4辐射转移 6

1.5黑体辐射和亮温度 9

1.6 Nyquist原理和噪声温度 13

第2章 电磁波传播基础 14

2.1麦克斯韦方程组 14

2.2能量守恒和坡印亭矢量 15

2.3复数场矢量 16

2.4波动方程 18

2.5绝缘介质中的平面波 19

2.6波包和群速度 22

2.7耗散介质中的平面波 24

2.8稀薄等离子体的频散量 25

第3章 波的偏振 29

3.1矢量波 29

3.2庞加莱球和斯托克斯参量 33

3.3准单色平面波 35

3.4准单色波的斯托克斯参数 37

3.5法拉第旋转 38

第4章 信号处理和接收机 42

4.1信号处理和平稳随机过程 42

4.1.1概率密度,期望值和遍历性 42

4.1.2自相关和功率谱 43

4.1.3线性系统 45

4.1.4高斯随机变量 47

4.1.5平方律检波器 48

4.2接收机的极限灵敏度 50

4.2.1相干系统的可能最小噪声 52

4.2.2基本噪声极限 53

4.2.3接收机的稳定性 56

4.2.4接收机的定标 60

4.3非相干辐射计 61

4.3.1热辐射计 61

4.3.2热辐射计的噪声等效功率 63

4.3.3当前使用的热辐射计系统 64

4.4相干接收机 65

4.4.1基本组成 65

4.4.2半导体结 69

4.5低噪声前端和IF放大器 72

4.5.1非制冷混频器 73

4.5.2脉泽放大器 74

4.5.3参量放大器 75

4.5.4高电子迁移晶体管(HEMT) 75

4.5.5超导混频器 78

4.5.6热电子辐射计(Hot Electron Bolometers,HEB) 80

4.6目前使用的前端小结 81

4.6.1单像素接收机系统 81

4.6.2多射束系统 81

4.7后端:相关接收机,偏振计和频谱仪 82

4.7.1相关接收机和偏振计 82

4.7.2频谱仪 86

4.7.3脉冲星观测的后端 98

第5章 天线原理基础 101

5.1 电磁势 101

5.2波动方程的格林函数 103

5.3赫兹偶极子 105

5.4互易定理 109

5.5描述天线的参数 111

5.5.1功率方向图 112

5.5.2主瓣的定义 113

5.5.3有效面积 115

5.5.4天线温度的概念 117

第6章 连续孔径天线 118

6.1局域源的辐射场 118

6.2孔径照明和天线方向图 120

6.3圆形孔径 123

6.4主馈源 126

6.4.1主焦点馈源:偶极子和反射体 127

6.4.2主焦点喇叭馈源 127

6.4.3多反射体系统 129

6.5天线偏差理论 131

6.6抛物面天线的实际设计 134

6.6.1一般考虑 134

6.6.2具体的望远镜 136

第7章 观测方法 142

7.1地球的大气 142

7.2定标的程序 146

7.2.1一般天线定标 146

7.2.2致密源 147

7.2.3展源 149

7.2.4厘米波望远镜的定标 149

7.2.5毫米和亚毫米波外差系统望远镜的定标 150

7.2.6热辐射计定标 152

7.3连续谱观测的策略 153

7.3.1点源 153

7.3.2展源的连续谱成图 154

7.4谱线观测的额外要求 156

7.4.1视向速度设置 156

7.4.2频率基线 157

7.4.3杂散辐射的影响 159

7.4.4谱线观测技巧 160

7.5混淆问题 162

第8章 干涉仪和孔径综合 165

8.1角分辨率的追求 165

8.2相干函数 167

8.3展源的相干函数:van Cittert-Zernike定理 168

8.4二元干涉仪 171

8.5孔径综合 174

8.5.1一个合适的坐标系统 174

8.5.2孔径综合的发展历史 178

8.5.3干涉仪观测 180

8.5.4改进可见度函数 181

8.5.5 uv数据的格栅化 182

8.5.6首要解,脏图和脏射束 183

8.6先进的软件方法 186

8.6.1自定标 187

8.6.2洁化(CLEAN)脏图 188

8.6.3最大熵去卷积方法(MEM) 188

8.7干涉仪的灵敏度 189

8.8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 192

8.9天体测量和测地学中的干涉仪 193

第9章 连续辐射的发射机制 196

9.1射电源的本质 196

9.1.1天体的黑体辐射 198

9.2一个被加速电子的辐射 200

9.3单个碰撞的轫致辐射的频率分布 201

9.4电离气体云的辐射 204

9.5非热辐射机制 207

9.6回顾洛伦兹变换 208

9.7单个电子的同步辐射 210

9.7.1辐射的总功率 211

9.7.2辐射的角分布 212

9.7.3发射的频率分布 213

9.8同步辐射的光谱和偏振 214

9.9电子集体的同步辐射的能谱分布 217

9.9.1均匀磁场 220

9.9.2随机磁场 221

9.10同步辐射源的能量要求 222

9.11非热源的低能截断 224

9.12逆康普顿散射 225

9.12.1苏尼阿耶夫-泽尔多维奇(Sunyaev-Zeldovich)效应 225

9.12.2高亮度源的能量损失 226

第10章 一些热和非热射电源的例子 227

10.1宁静太阳 227

10.2 HⅡ区的射电辐射 230

10.2.1热辐射 230

10.2.2电离星风的射电辐射 232

10.3超新星和超新星遗迹 233

10.4超新星遗迹的流体力学演化 235

10.4.1第一阶段:自由膨胀 236

10.4.2第二阶段:绝热膨胀 237

10.5较老的超新星遗迹的射电演化 241

10.6脉冲星 243

10.6.1脉冲星的探测和源的本质 243

10.6.2距离估算和银河系的分布 244

10.6.3强度谱和脉冲形状 246

10.6.4脉冲星定时 249

10.6.5旋转变慢和磁矩 251

10.6.6双星脉冲星和毫秒脉冲星 254

10.6.7射电发射机制 256

10.7河外源 257

10.7.1射电星系:Cygnus A 258

10.7.2苏尼阿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的例子 259

10.7.3相对论效应和时变 259

第11章 谱线基础 263

11.1爱因斯坦系数 263

11.2含有爱因斯坦系数的辐射转移方程 264

11.3偶极跃迁概率 267

11.4速率方程的简单解 268

第12章 中性氢原子的谱线辐射 271

12.1中性氢原子的21cm谱线 272

12.2塞曼效应 274

12.3自旋温度 275

12.4发射线和吸收线 277

12.4.1射束填充因子和源的几何的影响 278

12.5弥漫星际气体的物理状态 280

12.6较差速度场和谱线形状 282

12.7星际气体中的银河系速度场 285

12.8河外星系中的原子谱线 288

12.8.1位力质量 290

12.8.2 Tully-Fisher关系 292

第13章 复合谱线 294

13.1发射星云 294

13.2气体星云的光致电离结构 294

13.2.1纯粹的氢云 294

13.2.2氢星云和氦星云 297

13.2.3真实的HⅡ区 299

13.3里德伯原子 299

13.4 LTE条件下的谱线强度 302

13.5 LTE条件不适用时的谱线强度 304

13.5.1碰撞致宽 309

13.6对射电复合谱线的观测的解释 311

13.6.1反常的例子 313

13.7其他元素的复合谱线 314

第14章 星际空间的分子 315

14.1引言 315

14.1.1历史 316

14.2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318

14.3双原子分子的转动光谱 320

14.4对称和不对称陀螺分子 323

14.5分子结构的更多细节 324

14.5.1自旋统计 324

14.5.2电子角动量 326

14.5.3超精细分裂 326

14.6振动跃迁 328

14.7应用于星际分子 329

14.8能级布居与谱线强度的关系 331

14.8.1 LTE条件下的CO柱密度 334

14.8.2比较复杂的分子的柱密度的确定 337

14.8.3受阻运动的分子 341

14.9分子的激发 341

14.9.1二能级系统的激发 341

14.9.2一维的脉泽发射过程 345

14.9.3分子的NLTE激发 348

14.10辐射转移模型 350

14.10.1大速度梯度模型 350

14.11作为诊断工具的谱线 356

14.11.1热力学温度 356

14.11.2谱线宽度,径向运动和强度分布 358

14.11.3尘埃的热辐射 358

14.11.4质量的估算和云的稳定性 359

14.11.5云塌缩的迹象 360

14.11.6 H2柱密度的估算 360

14.11.7从12C16()的观测得到的分子云质量 361

14.11.8 CO与H2柱密度的相关性 363

14.12结果举例 364

14.13化学 365

14.13.1忽略UV辐射场的云 365

14.13.2光子主导区域PDR的模型 365

14.13.3观测结果 367

14.13.4离子-分子化学 370

14.13.5尘埃化学 373

14.13.6搜寻新的分子 374

附录A常用矢量关系 375

附录B傅里叶变换 378

附录C汉克尔变换 380

附录D射电定标源表 382

参考文献 385

索引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