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致富的措施与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汝淼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802337527
  • 页数:216 页
图书介绍:本书针对农村和农民的具体情况,介绍了系列具体增收的措施与技术,可有效地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第一章 调结构促增收 发展市场农业 1

一、研究农业“家底”,瞄着市场抓农业 1

二、扬长避短,发展优势农业 3

三、选准种植产业促增收 6

第二章 农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20

一、发展优质小麦产业,确保粮食安全 20

二、发展优质杂粮产业,确保农民增收 29

第三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4

一、节水 35

二、节肥 42

三、节药 53

四、节种 58

五、节油、节电 59

第四章 调结构以水为中心 发展耐旱碱作物谷子 60

一、谷子是旱碱地上的优势作物 60

二、谷子市场广销价稳 62

三、小米是人类理想的健康食品 63

四、好谷种才能占领市场 64

五、谷子粮饲兼用 65

六、谷子简易种植技术 66

七、介绍几个杂交谷子品种 67

第五章 壮大棉花产业是农民致富的突破口 71

一、棉花是沧州市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71

二、棉花有市场、价格稳 73

三、棉花的综合利用 75

四、做大棉花产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76

第六章 靠优良品种提升小麦产业 82

一、小麦生产形势 82

二、小麦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83

三、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小麦产业 85

第七章 发展旱碱地特色农业 振兴农村经济 92

一、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旱碱地适宜作物 92

二、当前旱作节水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95

三、努力工作,开创沧州市旱作农业新局面 96

四、加强对旱碱地开发工作的领导 100

第八章 因地制宜 大力实施旱作农业 101

一、沧州市旱盐碱地开发利用情况 101

二、抓重点,搞突破 102

第九章 抓科技培训 促科技兴农 107

一、科技培训与思想教育结合 107

二、科技培训与学政策结合 107

三、科技培训与农民技术接受能力结合 108

四、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 108

五、科技培训因地制宜与生产条件结合 108

六、科技培训长短班结合 109

七、科技培训上下结合 109

八、科技培训与物资服务结合 109

九、科技培训与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结合 110

十、科技培训与集团项目承包结合 110

第十章 建设无公害大葱基地的技术措施 111

一、关于品种问题 112

二、关于科学施肥、降低成本问题 113

三、关于无公害栽培技术问题 114

四、关于销售、储藏和加工问题 115

第十一章 开发旱碱地甜高粱致富快 118

一、甜高粱适应性广,耐旱耐瘠薄 118

二、甜高粱市场广阔,效益好 119

三、甜高粱是人类的新能源、牲畜的好饲料 120

第十二章 帮助农民调结构促增收 134

一、调查基本情况,选准工作突破口 134

二、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要掌握的原则 135

三、介绍一部分适宜沧州市推广的新品种 135

四、工作上需要认真对待的几个问题 137

第十三章 搞好旱碱地开发 努力提高种植业效益 138

一、实施旱(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是一项战略性选择 138

二、旱碱地农业开发的工作总体思路和工作安排 139

三、旱碱地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43

四、旱碱地开发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144

第十四章 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146

第十五章 因地制宜 实施改粮种草 149

一、牧草生产发展的主要做法 150

二、当前牧草发展存在的问题 153

三、近期目标及发展思路 154

第十六章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做好农业工作 156

一、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156

二、努力做好农业工作 161

三、谈学习 164

第十七章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沧州农业的发展 166

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谈判的主要内容 166

二、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影响 167

三、农业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基本思路、对策和措施 171

四、对发展沧州市农业相关产业的分析 175

五、发挥农业部门职能作用,当好参谋服好务 186

第十八章 旱盐碱地域绿色园区景观整合技术的探讨 188

一、绿化园区的工程建设 188

二、绿化小区苗木的选择 189

三、绿化小区要选择相适应的抗旱抗碱种植技术 189

四、绿化小区的树木、花草配制原则 190

五、绿化植物的功能和作用 195

第十九章 农业面临的困难与解决的技术措施 202

一、农业面临的困难 203

二、解决农业难点的措施与技术 209

三、农业工作的创新和技术创新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