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5
第二章 哲学基础 11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1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1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12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3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9
第二节 五行学说 24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24
二、五行的特性 24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25
四、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6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1
第三章 藏象 37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37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37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38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38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区别 38
第二节 五脏 39
一、心 39
二、肺 45
三、脾 52
四、肝 56
五、肾 61
第三节 六腑 67
一、胆 67
二、胃 68
三、小肠 69
四、大肠 70
五、膀胱 71
六、三焦 71
第四节 奇恒之腑 72
一、脑 72
二、女子胞 73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74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74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79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80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83
第一节 精 83
一、精的概念 83
二、精的代谢 83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84
第二节 气 84
一、气的基本概念 84
二、气的生成 85
三、气机与气化 85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86
五、气的分类 89
第三节 血 91
一、血的基本概念 91
二、血的生成 91
三、血的运行 92
四、血的功能 92
第四节 津液 93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93
二、津和液的区别与联系 93
三、津液的代谢 93
四、津液的功能 95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95
一、气与血的关系 95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97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98
第五章 经络 100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100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100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00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03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103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04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05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06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07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08
一、督脉 108
二、任脉 108
三、冲脉 108
四、带脉 108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109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09
二、临床应用 109
第六章 体质 111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111
一、体质的概念 111
二、体质的构成 111
三、体质的特点 112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13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13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114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115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116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16
二、阐释发病原理 116
三、解释病理变化 116
四、指导辨证 117
五、指导治疗 117
六、指导养生 119
第七章 病因 120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20
一、六淫 120
二、疠气 131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32
一、七情内伤 132
二、饮食失宜 135
三、劳逸过度 137
第三节 病理产物 138
一、痰饮 138
二、瘀血 140
三、结石 141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41
一、外伤 141
二、诸虫 142
三、药邪 142
四、医过 143
五、先天因素 143
第八章 发病 144
第一节 发病原理 144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44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45
第二节 发病类型 146
一、感邪即发 146
二、徐发 146
三、伏而后发 146
四、继发 147
五、合病与并病 147
六、复发 147
第九章 病机 150
第一节 基本病机 150
一、邪正盛衰 150
二、阴阳失调 153
三、精气血的失常 158
四、津液代谢失常 167
五、内生“五邪” 170
第二节 疾病传变 175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175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81
第十章 防治原则 183
第一节 预防 183
一、未病先防 183
二、既病防变 186
第二节 治则 187
一、正治与反治 188
二、治标与治本 190
三、扶正与祛邪 191
四、调整阴阳 193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196
六、三因制宜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