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综述 1
一、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概念 1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2
(二)集体行为的概念 3
(三)社会运动的概念 5
二、有关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6
(一)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6
(二)集体行动的类型 8
(三)社会运动的类型 9
三、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理论 10
(一)集体行为论 10
(二)资源动员论 12
(三)政治过程论 13
(四)框架建构论 15
(五)新社会运动论 16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发生根源、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18
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根源 18
(一)经济根源 18
(二)社会根源 19
(三)政治根源 20
(四)文化根源 21
(五)心理根源 22
(六)技术根源 22
二、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 23
(一)参与群体性 23
(二)事项中介性 23
(三)行为对抗性 24
(四)过程复杂性 24
(五)类型多样性 25
(六)社会危害性 25
三、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 26
(一)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多元化 26
(二)群体性事件高发区域小城镇化 26
(三)群体性事件的诉求目标复合化 27
(四)群体性事件事前主动表现化 27
(五)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影响扩大化 27
(六)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有序化 28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转变过程 29
一、角色理论 29
二、角色转变过程 30
(一)理性与非理性 30
(二)角色假设 31
(三)角色转变过程 32
第四章 群体性事件中的资源动员过程 36
一、理论回顾 36
(一)基本概念 36
(二)资源动员过程 37
二、案例分析 37
(一)案例回放——甘肃陇南事件 37
(二)案例分析 38
第五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与类型 42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辨析 42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综述 43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辨析 44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 46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划分 46
(一)按发生场域分 46
(二)按涉事领域分 47
(三)按表现方式分 47
第六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特征与阶段演化 49
一、发生原因 49
(一)利益失衡 49
(二)相对剥夺 50
(三)官员腐败 50
(四)价值观冲突 51
(五)治理缺陷 51
(六)网络环境 52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 53
(一)传播飞速性 53
(二)虚实交互性 53
(三)目标模糊性 54
(四)情绪感染性 54
(五)群体极化性 55
(六)难以控制性 55
三、阶段演化 55
(一)诱发阶段 56
(二)酝酿阶段 57
(三)发展阶段 57
(四)激化阶段 58
(五)爆发阶段 58
(六)消解阶段 59
第七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认同与群体冲突 60
一、群体认同 60
(一)群体特征 60
(二)社会认同 61
(三)认同矛盾 62
二、群体冲突 63
(一)冲突的本质 64
(二)冲突的类型 64
(三)冲突的性质 65
第八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参与心理与行为 67
一、网民心理调查分析 67
(一)网民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心理态度调查 67
(二)基于事件案例的心理分析 72
二、网民互动社会网络分析 72
(一)社会网络分析法 75
(二)案例分析基本情况 76
(三)网民互动网络分析 78
(四)社会网络分析的结论 81
三、网民的行为分析 82
(一)群体一致 82
(二)发帖行为 85
(三)网络谣言 86
(四)人肉搜索 87
(五)网络语言暴力 88
第九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框架建构过程 90
一、框架建构理论 90
(一)框架概念 90
(二)框架建构过程 91
二、框架建构过程分析 92
(一)案例选取 92
(二)案例分析 94
第十章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助燃作用研究概述 96
一、理论研究回顾 96
(一)互联网的社会属性及对集体行动影响的相关研究 96
(二)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关系研究 98
(三)网络公众参与与群体性事件关系研究 99
(四)群体性事件网络助燃理论研究 99
二、助燃的条件 101
(一)网络公共领域 101
(二)网络助燃 103
三、助燃的媒介 105
(一)普通传播者 106
(二)职业传播者 106
(三)其他助燃媒介 108
四、现实、网络和助燃类群体性事件的比较 109
第十一章 群体性事件网络助燃的逻辑与模式 113
一、助燃因素 113
(一)关系复杂化 113
(二)媒体迎合化 113
(三)网民偏激化 114
二、助燃逻辑 114
(一)数量逻辑 114
(二)损害逻辑 115
(三)见证逻辑 115
三、助燃模式 116
(一)“倒置”式 116
(二)“闪爆”式 116
(三)“混搭”式 116
四、助燃过程 117
第十二章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助燃作用实证研究 120
一、心理分析 120
(一)上网已是重要生活方式之一 120
(二)相互沟通分享信息是主要内容 121
(三)获取信息是参与讨论的主要目的 122
(四)真实准确是网民接受观点的主要依据 123
(五)网络舆论对公正解决问题有一定帮助 124
(六)引导网络舆论很有必要 124
(七)总结 125
二、媒体分析——以张家川事件为例 125
(一)案例概况 125
(二)建立群体性事件应对处置的反馈评估机制 141
(三)建立政府形象恢复机制 142
问卷资料 143
一、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助燃作用问卷调查 143
二、网络群体事件中的网民心理状态调查 146
参考文献与资料 148
后记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