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新视野下的历史重组 1
文明史的框架和结构——对《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初中部分)》的理解 2
“炎黄子孙”论 13
“龙凤呈祥”小考 18
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几个问题 20
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 25
谈资本主义发展史中的几个问题 31
用现代化史观重组中国近现代史 37
第2章 俯下身来关注学生 42
读图学史,图史互证——谈图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相关问题 43
夯实基础,改进方法——1999年高考试题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64
新情境论 67
历史概括能力刍议 72
从高考试题看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缺陷 76
小题大做与大题小做——从《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一课谈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 85
“过程与方法”典型失误剖析——从2008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的一道试题说起 90
历史学习中的“角色”缺陷 95
俯下身来关注学生——以历史学科为例谈“以学生发展为本” 100
核心知识因势而变——高考历史评价的新变化及其启示 104
数据材料植入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 109
闲话审题 119
在理解中学习——高三历史学习方法例举 122
历史整体教学的实践与理论探讨 127
把握教学评价要求,提升历史思维层次 132
第3章 鲜活的历史鲜活的评价 136
高考历史命题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137
配合课程改革,强化能力培养——上海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解读 144
高考历史的题型特征及应对策略 151
历史是鲜活的——2007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试卷评析 161
解读“文科综合”模式下的高考历史 168
高考历史选择题学生失误琐谈——以1998年高考试题为例 173
第4章 精品教育呼唤精品教师 176
精品教育呼唤精品教师——静安区中学历史教师研究 177
从应变到求变——新时期教师心理素质浅谈 190
以身边的事影响身边的人——静安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教研活动案例 194
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教师教育——“基于课程网的区域中学历史教师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201
附录一 读史札记 214
卧龙先生的幸运与不幸 215
曹操用人十策 217
曾国藩人才三喻 220
才子 222
士之愤 223
附录二 教育随笔 225
“明族公合”为什么会产生——从一道历史试题引发的反思 226
教育遐思 228
用得其所 231
比喻 232
刀不同意 233
孔子不是“教育家” 234
因噎废食 235
选择之难 237
量——由上海高考作文题引起的思考 238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中看教育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