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国时期 2
第一节 县立初级中学 2
第二节 私立初级中学 5
第二章 新中国时期 12
第一节 公立中学 12
第二节 私立中学 166
第三节 集体办学 172
第一章 祁阳县第一中学 197
第一节 沿革 198
第二节 思想品德教育 200
第三节 教学工作 210
第四节 教改与教研 224
第五节 体艺卫生 230
第六节 教师 244
第七节 学生 251
第八节 经费与勤工俭学 255
第九节 学校建设 258
第十节 党群组织 267
第十一节 学校管理 278
第二章 祁阳县第二中学 296
第一节 校园建设 297
第二节 品德教育 307
第三节 教学工作 316
第四节 教学研究 338
第五节 体艺文卫 340
第六节 教师 352
第七节 学生 358
第八节 经费与勤工俭学 360
第九节 组织机构 363
第三章 祁阳县陶铸中学(祁阳三中) 367
第一节 湖南省私立崇汉中学 368
第二节 祁阳陶铸中学(祁阳三中) 370
第三节 永州市陶铸中学 401
第四章 祁阳县第四中学 402
第一节 初中时期 402
第二节 区办高中时期 403
第三节 县办高中时期 407
第五章 祁阳县第五中学 460
第一节 校园校舍 461
第二节 教学工作 461
第三节 体育与文艺 463
第四节 德育与勤工俭学 463
第五节 学生 464
第六节 教师 464
第七节 组织机构 465
第六章 祁阳县第六中学 466
第一节 校园校舍 466
第二节 教学工作 466
第三节 体艺文卫 468
第四节 德育与勤工俭学 468
第五节 学生 469
第六节 教师 470
第七节 组织机构 470
第七章 祁阳县第七中学 471
第一节 沿革与发展 471
第二节 思想品德教育 472
第三节 教学工作 479
第四节 体艺文卫 488
第五节 经费与勤工俭学 494
第六节 学校建设 497
第七节 学生 503
第八节 教师 506
第九节 组织机构 512
第八章 区高级中学 517
第一节 观音滩区高级中学 517
第二节 大忠桥区高级中学 520
第三节 白水区高级中学 522
第四节 肖家村区高级中学 523
第五节 黄泥塘区高级中学 524
第六节 羊角塘区高级中学 526
第七节 潘家埠区高级中学 527
第八节 下马渡区高级中学 527
第九节 大村甸区高级中学 528
第十节 黎家坪区高级中学 531
第十一节 文明铺区高级中学 531
第十二节 金洞区高级中学 531
第九章 附设高中与“五七”高中 535
第一节 浯溪镇(城关) 535
第二节 观音滩 535
第三节 茅竹 536
第四节 三口塘 536
第五节 大忠桥 537
第六节 白水 537
第七节 肖家 537
第八节 八宝 538
第九节 进宝塘 538
第十节 黄泥塘 539
第十一节 羊角塘 539
第十二节 梅溪 539
第十三节 潘市 540
第十四节 七里桥 540
第十五节 下马渡 541
第十六节 大村甸 541
第十七节 文富市 542
第十八节 黎家坪 542
第十九节 文明铺 542
第二十节 龚家坪 543
第二十一节 金洞 543
第十章 民办(私立)高级中学 544
第一节 湖南私立达孝中学 544
第二节 湖南私立崇汉中学 545
第三节 永州市陶铸中学 545
第四节 祁阳县人龙中学 555
第五节 祁阳宝塔补习学校 555
第六节 永州市曙日中学 556
第七节 永州市英杰实验学校(英杰中学) 559
第八节 永州市云龙中学 559
第九节 外地迁祁的中学 567
第一章 考试 571
第一节 招生考试 571
第二节 校内考试 577
第三节 抽考 比赛 会考 579
第四节 考试纪律 580
第二章 人才 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