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各地实践探索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松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
  • 页数:872 页
图书介绍:

引论 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温家宝 3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17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李长春 29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刘云山 39

第一篇 中国文化的发展 47

第一章 文化的概述与发展脉络 47

一、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时期 47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时期 48

三、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 48

四、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时期 48

五、近现代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论争和发展时期 49

第一节 文化的流变与演变 50

一、文化的基本概述 50

二“文化”概念在西方的流变 51

三“文化”概念在中国的演化 53

第二节 古代文化的辉煌与失落 56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 56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 59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 64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65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72

第三节 近代文化的变迁 83

一、民族危机与凤凰涅槃 83

二、近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97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化的起点——“五四”运动 105

第一节 “打倒孔家店” 106

第二节 “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 117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文化 12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由来 123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 127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 130

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 132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 134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功能 139

一、教育人民大众 140

二、文艺为人民服务 144

三、建立文化革命统一战线 149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 154

一、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156

二、吸收外国进步文化 161

三、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 164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168

一、发展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 168

二、建设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的国家 171

第二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 179

第一章 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79

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179

二、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179

三、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180

第二章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和发展 182

一、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82

二、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184

三、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经验和启示 185

第三章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187

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187

二、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188

三、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89

第三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193

第一章 坚持科学指导思想 193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93

二、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95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196

第二章 把握根本要求 198

一、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198

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0

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

四、弘扬中华文化 203

第三章 明确奋斗目标及应遵循的方针 205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5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 206

第四篇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211

第一章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211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211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212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法 214

第二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16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16

二、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17

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218

四、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18

五、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 219

第三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20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意义 220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现实路径 221

第四章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23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性 223

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23

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24

四、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225

第五章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26

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 226

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27

三、重视拓展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路对策 227

第五篇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231

第一章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 231

一、必须认清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231

二、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31

三、必须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32

四、必须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 233

第二章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34

一、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 234

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235

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235

第三章 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237

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237

二、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238

三、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239

四、新闻媒体要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39

第四章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241

一、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241

二、大力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 242

三、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243

第五章 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244

一、形成客观全面的文化产品评价标准 244

二、健全和完善文化产品激励机制 245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245

第六篇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249

第一章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249

一、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性 249

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249

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基本原则 250

第二章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52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 252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253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253

第三章 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256

一、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56

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的着力点 257

第四章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260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260

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261

三、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 262

第五章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263

一、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263

二、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263

第七篇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67

第一章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267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267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 268

第二章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70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简要历程 270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271

三、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对策 272

第三章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275

一、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的意义 275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的基本原则 276

第四章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278

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278

二、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对策 279

第五章 扩大文化消费 280

一、扩大文化消费的重要性 280

二、扩大文化消费的对策 281

第八篇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285

第一章 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285

一、我国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进程 285

二、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意义 286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基本原则 287

第二章 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 288

一、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的现状 288

二、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的对策 289

第三章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291

一、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发展现状 291

二、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对策 292

第四章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294

一、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294

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295

第五章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297

一、充分认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意义 297

二、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98

三、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299

第九篇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支撑 303

第一章 文化人才队伍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和关键 303

一、文化人才队伍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03

二、当前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04

第二章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306

一、高层次领军人物的培养及塑造 306

二、引进海外高端文化人才 307

第三章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310

一、拓展培养渠道,优化培训方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310

二、建立起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用人机制,全面优化文化人才资源结构,使文化人才能进能出,维持文化人才队伍的新陈代谢 311

三、建立科学的文化人才管理模式、竞争激励机制,形成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311

四、以法律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加强对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工作 312

五、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和稳定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规范和加强群众业余文艺、体育团队建设 312

第四章 加强文化人才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 314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倡导严谨求实学风 314

二、文化名家名人当自律 315

第十篇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319

第一章 增强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319

一、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319

二、要把文化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 320

三、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321

四、要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321

第二章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323

一、选好配强文化领域的各级领导班子 323

二、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324

三、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文化修养 324

四、重视文化企事业单位党的建设 325

五、发挥文化战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26

第三章 健全工作机制,为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327

一、发挥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327

二、支持人大、政协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27

三、健全文化领域人民团体的工作机制 328

四、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28

第四章 发挥人民创造积极性,为文化建设提供力量源泉 330

一、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330

二、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 331

三、总结推广群众文化创新经验 331

第十一篇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335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 335

第一节 文化功能的基本理论 335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335

二、文化的社会作用 336

三、文化的作用方式 337

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功能的理论 339

第二节 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与功能 341

一、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 341

二、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341

三、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 342

四、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342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目标 34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倡导民主法制意识的文化 343

一、民主法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保障 343

二、和谐文化营造民主法制的文化氛围 34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高举公平正义旗帜的文化 345

一、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 346

二、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懈追求 347

三、我国社会发展尚且存在的不公正现象 348

四、和谐文化弘扬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34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营造诚信友爱氛围的文化 350

一、诚信友爱: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350

二、诚信友爱缺失:和谐社会面临考验 353

三、培育诚信友爱,构建和谐社会 355

第四节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文化 355

一、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 356

二“双百方针”与文化活力 359

三、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进社会活力 360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障安定有序 361

第五节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 363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观变迁: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63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观的当代意义 364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作为 365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 368

第一节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368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及构成 368

二、校园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369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72

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诉求 374

第二节 和谐社区文化建设 376

一、社区与社区文化 377

二、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379

三、和谐社区文化的新理念 380

第三节 和谐农村文化建设 381

一、和谐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381

二、和谐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383

三、和谐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探索 384

第四节 和谐网络文化建设 386

一、网络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 386

二、网络文化给和谐文化建设带来的契机与危机 386

三、营造和谐网络文化氛围,共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390

第十二篇 社区文化建设 395

第一章 社区的结构与构成 395

第一节 社区概念及构成 395

一、社区概念及其发展 395

二、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398

第二节 社区的分类 401

一、按照社区结构及特点划分 401

二、按照社区的空间特征来划分 404

三、按照社会生产力和时间因素划分 405

四、按照社区功能划分 405

第三节 社区的社会功能 406

一、社会服务功能 406

二、社区整合功能 407

三、社区稳定功能 408

四、社会参与和社会民主功能 409

五、社会化功能 409

第二章 社区文化概述 411

第一节 社区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 411

一、社区文化的界定 411

二、社区文化的构成 412

第二节 社区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414

一、社区文化的特征 414

二、社区文化的功能 417

第三节 社区文化的发展历史 422

一、早期的社区文化——亲情文化阶段 422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区文化 422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426

四、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27

第四节 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431

一、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31

二、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39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41

第三章 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机制保障 444

第一节 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444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444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 447

第二节 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 449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449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455

第三节 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运行机制 458

一、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沿革 458

二、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运行机制 460

第四节 社区文化建设保障 466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宏观措施 466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微观措施 475

第四章 社区文化主体内容建设 479

第一节 思想道德建设 479

一、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479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480

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84

四、社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486

第二节 社区公益文化建设 490

一、社区公益文化的界定 490

二、社区公益文化的特点 491

三、社区公益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492

四、加强社区公益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492

五、加强社区公益文化建设的措施 493

六、让群众共享公益文化成果 496

第三节 社区环境文化建设 499

一、环境文化的内涵、结构、功能及其表现 499

二、社区环境文化建设的原则 502

三、社区环境文化建设的意义 503

四、社区环境文化建设的举措 504

第四节 社区科普文化建设 506

一、科普的内涵 506

二、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 507

三、社区科普文化建设的界定 508

四、社区科普文化建设的特点 508

五、社区科普文化建设的功能 509

六、社区科普文化建设的实施 510

第五节 社区民俗文化建设 513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513

二、社区民俗文化建设的功能 516

三、社区民俗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518

第六节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520

一、社区体育文化的界定和分类 520

二、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522

三、社区体育文化的作用 523

四、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 523

五、社区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职责 524

六、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5

七、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对策 526

第五章 社区文化载体建设 529

第一节 社区文化载体构成要素 529

一、社区文化载体的物质性因素 529

二、社区文化载体的设置方面因素 532

第二节 社区文化载体的基础设施建设 535

一、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载体建设 535

二、融入社区文化的博物馆建设 538

三、占领群众文化的社区文化馆体系建设 541

四、社区文化阅读需求的主要服务平台——图书馆的建设 544

第三节 社区文化载体的社区组织建设 547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组织的建设 547

二、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者——居民委员会的建设 550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中介组织的建设 553

第六章 中外社区文化比较 558

第一节 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模式 558

一、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化管理模式 558

二、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 561

第二节 中外文化比较与社区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563

一、中外文化的多角度比较 563

二、国外社区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567

第十三篇 农村文化建设 571

第一章 农村文化的基本内涵 571

一、农业文明与农村的形成 571

二、农村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572

第二章 我国传统农村文化的结构 575

一、传统农村的社会制度 575

二、传统农村的组织方式 576

三、传统农村的科技水平 577

四、传统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577

五、传统农村的文化形态 578

第三章 我国传统农村文化的表现形态 579

一、农村传统饮食 579

二、农村传统建筑 580

三、农村传统习俗 584

四、农村传统节日 586

五、农村传统文学 590

六、农村传统歌舞 595

七、农村工艺美术 599

八、农村方言 601

第四章 现代化背景下农村文化的变迁 604

一、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605

二、农村政治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变迁 606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 607

四、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608

五、农村文化形态的变迁 608

第五章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610

一、农村文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力量保障 610

二、农村文化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610

三、农村文化建设是发展和谐农村的坚实基础 612

四、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源泉 614

第六章 新农村文化建设 618

第一节 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620

第二节 确立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622

第三节 发挥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624

一、健全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支出力度 624

二、增加政府文化事业财政支出在村级的分配比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25

三、开拓新的筹资渠道,多方面筹集农村文化建设资金 625

四、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 627

五、推行农村文化示范户活动,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效果 629

六、积极组织农村文化艺术人才培训,扩大农村文艺队伍规模 631

第四节 更新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提高农村文化活动品位 633

第五节 推进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激活农村文化市场 634

一、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 634

二、开发文化资源,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635

第十四篇 校园文化建设 641

第一章 校园文化的意义 641

第一节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战略意义 641

一、校园文化的特征 642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642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与任务 643

第二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645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645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646

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647

第三节 校园文化的品牌策划 647

一、校园文化的策划艺术 648

二、校园文化品牌的策划运作 648

三、校园文化策划的五大“需要” 649

四、校园文化策划的视觉形象 651

五、校园文化策划品牌建设 652

六、校园文化策划催生教育改革 654

七、校园文化策划是打造品牌学校的战略 655

第二章 校园精神文化 658

第一节 论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 658

一、人格魅力是管理者的基本素质之一 658

二、学识和才能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 659

三、公平和廉政也是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 659

四、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是完成事业的基础 660

第二节 高校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 660

一、高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方式 661

二、柔性化管理的校园文化 662

三、柔性管理的薪酬激励 663

第三节 课桌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剖析 665

一、课桌文化的类型 666

二、课桌文化的精神面貌 668

三、治理课桌文化的措施 669

第四节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670

一、应试教育 670

二、素质教育 672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 674

第五节 个性化心理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 677

一、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化心理教育存在的误区 678

二、加强个性化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680

三、加强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教育 680

第三章 校园物质文化 683

第一节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683

一、校园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684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685

三、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686

四、校园环境文化的内容、范围及要求 687

第二节 网络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689

一、网络应用于教学所呈现出的亮点 689

二、实现网络服务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690

三、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691

四、网络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原因 693

五、正面应对网络对青少年教育的挑战 693

第三节 建设和谐校园,营造育人环境 694

第四章 校园制度文化 699

第一节 学校制度文化的探源 699

一、学校制度文化的演进 699

二、学校制度文化的地位及功能 703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704

一、学校制度文化创建的价值取向 705

二、学校制度文化创建的行为方式 708

第三节 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710

一、激励的内涵及表达方式 711

二、激励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713

三、解决激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探索 714

第十五篇 网络文化建设 717

第一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网络文化 717

第一节 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 717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717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720

三、网络文化的功能 721

第二节 网络文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723

一、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723

二、网络文化发展对我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725

三、网络文化发展趋势 727

第三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728

一、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决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728

二、网络文化的创新性决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729

三、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决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729

四、网络文化受众的构成决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730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主要内涵 730

一、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731

二、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731

三、坚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732

四、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733

五、坚持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733

第五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主要任务 735

一、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引导 735

二、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735

三、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736

四、大力加强优秀网络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 736

第二章 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提高网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738

第一节 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重大意义 738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738

二、应对西方价值观挑战的紧迫任务 738

三、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内在要求 739

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739

第二节 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主要任务 740

一、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 740

二、发挥知名商业网站的积极作用 743

三、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专业文化类网站 744

四、加强政府网站建设 745

第三节 提高网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必要性 746

一、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746

二、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746

三、满足广大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现实任务 746

四、维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 747

第四节 提高网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主要途径 747

一、推动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 747

二、推动网络文化创新 747

三、大力发展农村网络 748

四、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748

五、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749

六、保护、引导好网民创作热情 749

七、建立覆盖广泛的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50

第五节 实施重点网络文化工程 750

一、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750

二、积极推进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 751

三、积极推进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工程 752

第三章 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 754

第一节 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754

一、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 754

二、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755

三、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 755

四、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756

第二节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756

一、现状综述 756

二、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757

三、我国网络文化产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759

四、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和应对之策 760

第三节 积极推动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761

一、制订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重点 761

二、着力培育网络文化市场主体 761

三、打造网络文化品牌 762

第四章 加强网上舆情汇集分析 763

第一节 网上舆情的含义和特点 763

一、网上舆情的含义 763

二、网上舆情的特点 764

三、网上舆情与社会舆情的关系 765

第二节 加强网上舆情汇集分析的意义 765

一、畅通社情民意、提高执政水平的有效途径 765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基础 766

三、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766

第三节 网上舆情汇集分析的基本要求 767

一、服务大局、服务决策 767

二、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767

三、及时快捷、讲求效率 768

四、把握规律、创新方法 768

第四节 网上舆情汇集分析的主要环节 768

一、网上舆情的汇集 768

二、网上舆情的分析 771

第五章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大兴网络文明之风 773

第一节 充分认识网上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 773

一、应对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 773

二、坚持网上正确舆论导向的必然要求 774

三、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必然要求 775

四、抵御敌对势力网络渗透的必然要求 776

第二节 准确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基本要求 776

一、遵循网上舆论引导的原则 777

二、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分寸 777

第三节 积极探索网上舆论引导的有效方法 778

一、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规律 778

二、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技巧 779

第四节 为网上舆论引导提供保障 781

一、切实加强领导 781

二、组建高素质的队伍 782

三、建立健全引导机制 782

四、加强人员培训 783

第五节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大兴网络文明之风 783

一、增强网络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783

二、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形成网络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785

三、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坚决抵制网络不文明行为 786

四、推动网络诚信体系建设,教育网民共建网络文明 786

第六章 提高网络文化管理效能 788

第一节 网络文化管理的现状与作用 788

一、国际互联网文化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788

二、国内互联网文化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789

三、网络文化管理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790

第二节 建立健全网络文化管理工作机制 791

一、日常联系协调机制 791

二、舆情分析研判机制 791

三、应急处置机制 792

四、责任追究机制 792

第三节 坚持对网络文化依法管理 793

一、依法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793

二、依法管理与其他管理手段相结合 794

三、利用新技术为依法管理提供保障 794

第四节 解决网络文化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795

一、加强网站及互动栏目的管理 795

二、规范互联网新业务审批 796

三、抓好基础性管理工作 796

四、严厉打击网上淫秽色情 796

第五节 形成社会化网络文化管理格局 797

一、强化行业组织职能 797

二、发挥广大公众的监督作用 797

三、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 797

第十六篇 加强文化交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801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交往 801

第一节 交往视野中的文化及其本质 801

一“文化”的传统界定 801

二、人类文化本质的统一性 804

三、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808

第二节 文化交往的实质 814

一、文化交往的本质 814

二、文化交往的实质和意义 818

第三节 文化交往的特殊规定性 820

一、文化交往主体的特殊性 820

二、文化交往内容的特殊性 823

三、文化交往方式的特殊性 824

第二章 文化交往与文化冲突 826

第一节 文化冲突的界定及其类型 826

一、文化冲突的形式及其本质 826

二、文化冲突与利益冲突 828

第二节 文化冲突与文化差异 831

一、文化价值观差异与文化冲突 832

二、思维方式差异与文化冲突 834

三、生活方式差异与文化冲突 835

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与文化冲突 837

五、宗教信仰差异与文化冲突 838

第三节 文化冲突是深化文化交往的必要环节 840

一、文化冲突自我否定的辩证法 840

二、文化冲突与文化交往关系对象化实践 842

第三章 文化交往与文化融合 844

第一节 文化融合是文化交往的必然趋势 844

一、文化交往与文化融合 845

二、人类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 847

三、关于文化分化 849

第二节 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交往与文化融合 852

一、全球化的实践本质及其文化影响 852

二、全球化与全球文化 854

三、从区域化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857

第三节 全球文化民族化和民族文化全球化 858

一、全球化文化资源 858

二、全球化条件下的民族文化 860

第四章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863

第一节 实施和完善文化“走出去”战略 863

第二节 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 865

第三节 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867

第四节 探索创新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途径和方式 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