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长安的佛典翻译(上) 8
第一节 人类文化交流史上的壮举 9
一、中国佛教经典翻译的中心 9
二、文化交流的途径 11
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13
第二节 长安佛教的翻译理论 13
一、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14
二、鸠摩罗什:翻译的目的性 17
三、彦琮“八备十条” 21
四、玄奘“五种不翻” 24
第二章 长安的佛典翻译(下) 26
第一节 长安佛教的翻译机制 26
一、前秦:道安翻译道场的形成 26
二、后秦:国家翻译道场的雏形 29
三、隋代的国家翻译馆 32
四、唐朝:国家翻译道场 36
五、佛典翻译的人员构成 44
第二节 长安佛教的翻译成就及影响 48
一、汉文《大藏经》中小乘三藏的主体 48
二、中国佛教大乘化特点形成的基础 49
三、为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学派提供了理论文本根据 50
四、为最具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的形成提供了经典文本 56
第三章 经序和“论衡” 59
第一节 经序与长安佛学研究状况 60
一、道安及其同时代的经序 60
二、后秦时代的经序 64
三、唐代经序举要 67
第二节 “论衡”类著作 71
一、彦琮的《通极论》与“四通” 72
二、法琳的《辨正论》与传统伦理 75
第四章 经录和教史 82
第一节 经录:佛教目录学 82
一、道安的开创性工作 82
二、隋代的三部经录 83
三、《开元释教录》:中国佛教目录学的巅峰之作 89
第二节 道宣《续高僧传》中的各科《总论》 93
一、译经总论 94
二、义解总论 96
三、习禅总论 98
四、明律与护法总论 101
第五章 《华严经探玄记》:长安佛教注疏的代表作 106
第一节 论《华严经》的性质 108
一、《华严经》的说法缘起 108
二、《华严经》在佛经中的地位 109
第二节 “根器”与“教体” 112
一、修习《华严》所需的“根器” 112
二、《华严经》的“经体” 113
第三节 《华严经》的“宗趣”与经名和翻译 120
一、“宗趣”:《华严经》的解释方向 120
二、经名与翻译 122
第四节 “十玄门”与缘起根据 123
一、华严宗“十玄门” 123
二、缘起的根据 123
第六章 判教:经典评判和建宗根据 130
第一节 判教:历史背景与经典判释 130
一、判教产生的原因 130
二、“判教”与印度佛典 133
第二节 鸠摩罗什的判教思想萌芽与长安判教的兴起 135
一、大小乘的区分原则 136
二、“一音教”与“生公四轮” 140
第三节 南北朝判教理论的一般特征 143
一、学派与判教 144
二、南北朝判教的主要范畴 147
三、南北朝判教理论的贡献 152
第七章 “三时八宗”——唯识宗的判教理论 154
第一节 唯识宗判教理论的依据 155
一、关于“西方判教” 155
二、经典依据 156
第二节 “三时八宗”判教 158
一、“时”与“机” 158
二、三时教的“前后次第”和“义类次第” 162
三、“八宗”:对印度佛教发展史的反思 165
第八章 “五教十宗”——华严宗的判教学说 169
第一节 对前期判教理论的评述 170
一、中土十家判教及评述 170
二、对印度“判教”理论的评述 172
第二节 华严宗的判教原则解说 179
一、对唯识宗和天台宗判教理论的批评 179
二、“权实”与“开合”:华严宗判教的理论基础 182
第三节 法藏的判教理论体系 189
一、“约时显教”的“五位教” 189
二、“以义分教”的“五教” 193
三、“以理开宗”的“十宗” 197
主要参考文献 200
后记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