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篇 社会化与社会化历程第一章 社会化与社会化理论 2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2
社会化与个性化 2
社会化的特点 7
社会化的种类 8
社会化的意义 12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14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17
精神分析学说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17
认知发展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19
行为主义学说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21
社会学习理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22
符号互动理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24
生物遗传因素理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25
第二章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28
第一节 道德社会化 28
道德社会化的研究内容 29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34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37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推理理论 41
第二节 性别角色社会化 43
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 45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52
性别角色双性化 53
第三节 其他社会化内容 58
政治社会化 58
法律社会化 60
民族社会化 62
第三章 个体的社会化历程 64
第一节 社会化历程理论 64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论 64
个体发展的生命历程理论 68
第二节 个体的社会化历程 71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72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75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80
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83
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87
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91
第二篇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第四章 原生家庭与个体社会化 96
第一节 依恋 97
恒河猴依恋实验 98
依恋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99
第二节 父母养育方式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 102
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 102
不同养育方式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04
第三节 其他家庭因素 108
家庭背景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08
家庭结构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11
家庭氛围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15
出生顺序和同胞竞争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17
第五章 学校与个体社会化 121
第一节 教师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22
教师管理风格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22
教师期待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24
教师评价风格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25
教师人格特点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26
教师枯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28
第二节 朋辈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29
朋辈群体的主要特点 130
朋辈群体的类型 131
童年同伴交往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35
成年后同伴交往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37
第三节 学校其他因素 138
教科书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39
教学组织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41
校园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45
第六章 亲密关系与个体社会化 149
第一节 爱情与婚姻 149
爱情是什么 149
婚姻是什么 152
爱情与婚姻有何不同 155
形形色色的爱情、婚姻现象 157
爱情、婚姻与社会化 166
第二节 婚姻关系的中断 171
婚姻中潜伏着危机 171
离婚的社会性因素 172
离婚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175
第七章 职业与个体社会化 178
第一节 职业与职业社会化 178
职业概述 178
职业社会化 179
五花八门的职业现象 180
第二节 终生职业社会化 187
职业选择与就业 187
职业适应 191
职业枯竭 194
退休 197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个体社会化 200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个体社会化 201
大众传媒是什么 201
大众传媒如何影响个体社会化 202
第二节 大众传媒对个体人格的影响 203
学习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 204
寻找自我认同 205
影响人际关系 207
第三节 大众传媒对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208
大众传媒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208
大众传媒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213
第九章 自然环境、文化与个体社会化 220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个体社会化 220
地理环境 220
谋生方式 223
人造环境 225
第二节 文化与个体社会化 230
文化与认知风格 230
文化与价值观 232
文化与情绪 234
文化与性 236
文化变迁与人格取向 237
第三节 本土文化习俗与个体社会化 238
儒家文化与个体社会化 238
民族习俗与个体社会化 242
蜀文化与个体社会化 246
第十章 重大生活事件与个体社会化 249
第一节 个体重大事件的影响 249
童年创伤与个体社会化 249
移民与个体社会化 256
性暴力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258
第二节 社会重大事件的影响 261
金融危机与个体社会化 261
战争与个体社会化 265
灾变与个体社会化 267
参考文献 274
后记 280